今年以來,推動資金支持科創的有關制度在加速完善。如財政部、科技部印發《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提高引導資金使用效益,推進科技創新;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出臺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加大投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帶動更多資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等。這些改革舉措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讓更多資金匹配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律特點,提供更加精準有力的支持。
科創活動風險和不確定性較大,成果轉化之路更是崎嶇。有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至30%被應用于實際生產中,能夠真正形成產業的科技成果僅為其中的20%。究其原因,既受成果本身的特性和成熟度等因素影響,也有不少是因為無法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而“夭折”。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促進科創則少不了穩定、系統的資金支持。
近年來,我國圍繞科創活動的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管理方式持續優化,但仍有一些短板和痛點。比如在“投早投小”方面缺乏長期的、有耐心的資本參與,許多科創企業在“從0到1”的階段可持續投入不足;一些資金管理的容錯和讓利等機制不夠健全,制約了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生態的形成;等等。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時強調,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重點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基礎設施、節能減排降碳,培育發展新動能。今年以來,多地相繼新設或優化整合政府投資基金,帶動社會資本支持科創。比如,北京前不久圍繞醫藥健康、人工智能、機器人、信息產業等領域設立了4只政府投資基金,合計規模達500億元,用來加強創新創業培育和“投早投小”。各地要結合實際探索與自身產業結構、市場環境、人才狀況等更加匹配的政府投資及財政投入方式,更有力發揮引導帶動作用。在資金管理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容錯、讓利、激勵等機制,進一步調動社會資本積極性。
支持科創的資金能否花在刀刃上、用出效果來,也離不開專業人才支撐。科創活動涉及面廣、專業度高,在項目遴選、投融資運行、資金管理、績效評價等各環節,都需要復合型人才。要進一步健全選人用人機制,給專業人才敢干事、能干事的機會,推進跨地區、跨機構人才順暢流動。要瞄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業孵化、天使投資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快復合型人才培養和儲備,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匹配、深度融合。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