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理會當地時間20日就阿爾及利亞代表阿拉伯國家提出的、在加沙地帶立即實現人道停火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美國又一次行使一票否決權,使決議草案未獲通過。這是去年10月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美國第五次在安理會涉加沙局勢決議草案表決中投下反對票。對于美國“扼殺共識”的做法,巴勒斯坦常駐聯合國觀察員里亞德·曼蘇爾說,美方此舉所傳遞的信息是,“以色列可以繼續逍遙法外”。
美國釋放錯誤信號
據聯合國網站20日消息,當天在安理會進行表決的決議草案要求各方立即停火,立即釋放所有被扣押人員;反對強迫巴勒斯坦平民遷徙;呼吁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物資不受阻礙地進入加沙各地。除美國反對外,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13個投贊成票,英國棄權。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琳達·托馬斯-格林菲爾德稱,必須把停火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釋放在押人員掛鉤。托馬斯-格林菲爾德此前表示,美國將否決這項決議草案,理由是“美國擔心該決議可能危及美國、埃及和卡塔爾正在斡旋的停火談判”。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作解釋性發言闡述中方立場時表示,表決結果清楚說明,在加沙停火止戰問題上,不是安理會沒有壓倒性共識,而是美國行使否決扼殺了安理會共識。美國的否決釋放了錯誤信號,把加沙局勢推到了更危險的境地。
“投票贊成這項決議草案就是對巴勒斯坦民眾生命權的支持。相反,投票反對就意味著支持對他們施以野蠻暴力和集體懲罰。”阿爾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阿馬爾·本賈馬在表決前告訴安理會。“不幸的是,安理會再次失敗,”本賈馬在投票后說,“審視你的良心,歷史將如何評判你。”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瓦西里·涅邊賈說,美方的“真正目標并非中東實現和平、保護平民”,而是“推動他們自己的地緣政治盤算”,“不惜一切代價袒護”以色列。此外,埃及、法國、挪威、沙特等國均對未能通過決議草案表示“遺憾”。
一些美國網民在美聯社相關報道評論區留言,對美國的舉動表達不滿。“作為一名美國人,我一直為我的國家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而感到難為情。”“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因為身為美國人而感到如此羞恥。我曾一度認為美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現在我發現我們已變得很糟糕,我所熟悉和熱愛的國家現在已經面目全非……”
“凸顯拜登政府日益孤立”
自去年10月7日巴以新一輪大規模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先后于2023年10月16日、10月18日、10月25日、12月8日和今年2月20日5次在安理會涉加沙局勢決議草案表決中投下反對票,其中3次為美國一票否決。
美國《華爾街日報》稱,在最新一輪安理會表決中,美國是唯一一個投反對票的國家,這凸顯拜登政府在支持以色列自衛權方面日益孤立。拜登在國內面臨著進步派民主黨人不斷高漲的政治呼聲,他們譴責以色列對加沙的轟炸不斷增加平民傷亡。
美國進行“一票否決”的同時,正在起草一份“替代方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0日報道,美方決議草案呼吁“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快在加沙實現臨時停火”,但這與其他大多數安理會成員國希望“立即停火”的愿望相去甚遠。英國《衛報》稱,雖然這份決議草案標志著美國首次明確支持在加沙地帶“停火”,但該草案關于臨時停火應“在切實可行的情況下盡快開始”的表述“為以軍方留下一些回旋余地”。
目前尚不清楚該決議草案是否會獲得通過,甚至是否會提交表決。一名外交消息人士告訴法新社,美國的決議草案也不太可能獲得通過。美國目前向聯合國安理會提交的任何文本都面臨著很高的風險,可能會遭到俄羅斯的否決。智庫“國際危機組織”的聯合國事務主任理查德·戈萬稱,美國人在俄烏沖突爆發兩周年之際否決巴以問題決議草案,這讓美國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國際社會更要批評美國搞“雙重標準”了。
以色列姿態“變強硬”
美國目前正與埃及和卡塔爾斡旋加沙地帶新一輪停火,但有媒體注意到,以色列近期在停火和談上的姿態變得比此前更強硬。《以色列時報》21日援引一名以政府官員的話報道稱,以方暫未決定派遣代表團前往埃及首都開羅。該官員表示,以色列正在“謹慎”地研究當前局勢,并等待哈馬斯的立場出現“軟化”,之后將決定是否派遣代表團前往開羅,就釋放被扣押人員協議等進行進一步談判。當地時間20日,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哈尼亞率哈馬斯領導層代表團抵達開羅。
據路透社報道,以總理內塔尼亞胡和財長斯莫特里奇20日釋放信號稱,以色列不會為了爭取人質獲釋而“不惜一切代價”。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決心實現加沙地帶當前行動的所有目標,包括徹底戰勝哈馬斯,任何壓力都無法改變這一愿望。以媒稱,目前仍有超過130名以方人質被哈馬斯等武裝扣押,以軍推測其中約1/4的人已經死亡。
《以色列時報》20日援引前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加迪·艾森科特的話稱,內塔尼亞胡一再堅稱以色列將取得對哈馬斯的“全面勝利”,但缺乏戰略決策導致實現戰爭目標的難度越來越大。“中東之眼”新聞網主編大衛·赫斯特稱,以色列不可能完成其戰爭目標,擺在它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追隨極右翼政客將土地戰爭變成宗教戰爭;或者與巴勒斯坦人自由選擇的領導層坐下來,平等地討論如何分享土地。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