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一過,不少用人單位開啟了今年高校應屆畢業生招聘工作。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抓住關鍵點、打通堵點、解決難點,關系民生福祉、經濟發展和國家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高校畢業生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幫扶落實落細,高校針對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殘疾等困難畢業生建立工作臺賬,有就業意愿的困難學生能得到幫助。就業服務平臺全面推廣,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等已成為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重要來源。
近年來,我國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旨在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涵蓋崗位開拓、公共服務、教育培訓、資金支持等方面,拓寬就業渠道,合理配置大學生資源。比如,2018年有關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選調生工作的意見》,各地因地制宜制定選調生招錄意見和辦法,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基層的機會,也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
當然也要看到,高校畢業生就業仍面臨一定挑戰。一些高校就業指導缺乏系統性,不夠緊跟時代,缺少對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就業形勢的分析研判。學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也存在一定脫節,還不能滿足數字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應多措并舉,通過政產學協同發力,形成促就業的長效機制。
構建聯動機制。有關部門應出臺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激勵政策,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推動新就業崗位增加,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為多種用工、就業轉變等提供有效安全保障。高校應加強就業信息平臺建設,增進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信息交互,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動行業產業參與高校專業培養方案設計。用人單位應在充分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基礎上,推廣外聘、階段性用工等多種用工形式。
加強就業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揚長避短,務實選擇。將就業指導關口前移,從低年級開始就開設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涵蓋職業規劃、實習、科研等不同模塊,使學生盡早確定就業方向,并通過考證、實習等方式逐步積累人力資本。增設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相關的課程,開設行業產業專家系列講座,提高學生數字素養和專業技能。
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專門人才。要為高校教師提供深入市場、了解實務、提高能力的條件,增加學生到崗實習和實踐機會,抓好研究生“雙導師制”,規范行業產業專家來校授課工作機制,通過產教融合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