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大米通脹率達2009年以來最高水平?!薄度战泚喼拊u論》近日報道稱?!鞍衙變r降到每公斤20比索(10菲律賓比索約合1.3元人民幣)”曾是菲總統馬科斯的競選口號之一,但實現該目標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渺茫。在菲律賓這樣一個以大米為重要主食的國家,截至2月中旬,該國大米進口量已達到近57萬噸,比去年前兩個月的進口量高出40%以上。而饑餓問題在菲律賓更是長期存在,盡管菲律賓政府公布的貧困率數據持續走低,該國民調機構的數據卻顯示民眾饑餓率明顯上升。與此同時,菲律賓還面臨著高通脹、高債務、高失業率、電力價格居高不下等問題。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要解決這些民生問題,菲律賓政府又該做些什么?
今年還將是全球最大大米進口國?
菲律賓民調機構社會氣象站(SWS)最新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去年12月經歷過“非自愿饑餓”的菲律賓家庭數量從當年9月的9.8%增加到了12.6%。其中至少11.2%的家庭經歷過中度饑餓,即過去3個月內“僅一次”或“幾次”經歷過饑餓。而1.4%的家庭經歷過嚴重饑餓,即過去3個月內“經?!被颉翱偸恰苯洑v饑餓。
2月10日正月初一下午,菲律賓華人團體的花車在馬尼拉的唐人街游行,沿途向民眾派發紅包、糖果等新春禮包。由于華人社區附近住著數十萬貧民,所以這天他們來到華人街,或拿著帽子,或打開雨傘,或用大垃圾袋接著花車丟出的禮包,來自馬尼拉最大的貧民窟湯都的喬斯林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除這種特殊場合外,喬斯林長年從垃圾中尋找“寶物”帶回家,或加工后再賣給其他窮人以換取微薄的收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10月的數據顯示,菲律賓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4350億美元,在11個東盟國家中位列第四,僅次于印尼、泰國和新加坡。但菲律賓的人均GDP約為3859美元,在東盟國家中排第八位,僅高于柬埔寨、老撾、東帝汶和緬甸。世界銀行網站2022年刊文稱,菲律賓1%的人口賺取了該國國民收入的17%,而底層50%的民眾只分享了國民收入的14%。
菲律賓最大商業周刊BizNewsAsia報道稱,上世紀60年代之前的菲律賓“一直很富裕”,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菲律賓卻“落后”了。從人均GDP來看,1960年菲律賓人均GDP約為612美元,高于印尼的196美元和泰國的329美元,但落后于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1984年,泰國人均GDP達到933美元,超過菲律賓的908美元。隨后,這一差距逐漸拉大。從貧困率來看,早在上世紀70年代,菲律賓就有約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該比例很長時間幾乎沒有改變。不過,菲律賓統計局稱,該國2023年上半年的貧困率已降至22.4%。
那么為何該國遭受“非自愿饑餓”的民眾反倒越來越多呢?菲律賓民間獨立研究機構IBON基金會稱,菲政府設定的貧困線“嚴重低估”了該國貧困水平。該基金會表示,政府將貧困線,即一個五口之家滿足基本食品和非食品需求所需的最低收入,設定為12030比索。而菲律賓平均每月最低工資僅為8902比索,比本已很低的貧困線還低3128比索。一位養育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對《菲律賓每日問詢者報》表示,自己的最低工資幾乎不夠養活自己和孩子。
總部位于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博根項目”稱,菲律賓饑餓問題背后的首要原因就是長期糧食短缺。世界糧食計劃署2022年10月的數據顯示,有1/10的菲律賓家庭面臨糧食不安全問題。相比“城市貧民”,菲農村地區貧困人口比例更高。菲律賓統計局去年3月發布的調查顯示,農民占該國最貧困人口的1/3。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菲律賓位于亞洲東南部,國土面積為29.97萬平方公里,由7000多座島嶼組成。菲律賓是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該國去年以46.86/100的世界風險指數位居報告中193個被評估國家和地區之首。平均每年有20次風暴和臺風侵擾菲律賓。因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菲律賓每年平均發生100至150次地震。除此以外,菲律賓還擁有24座活火山。
著名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22年,服務業占菲律賓GDP的比重為61.22%,工業約占29.23%,而農業僅占9.55%。事實上,相比同緯度的越南、泰國等大米出口國,菲律賓的大米一直依賴進口。盡管菲律賓大米年產量能達到2000萬噸左右,但每年仍需進口超過300萬噸以滿足國內需求。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服務局的報告顯示,去年9月,菲律賓首次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該局預測今年菲律賓仍將保持在該位置。一些專家表示,這使得菲律賓極易受到全球價格波動和全球糧食市場動蕩的影響。
近些年,菲律賓的米價持續上漲。上個月,大米通脹率達到22.6%,為2009年3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去年8月,菲律賓的大米均價達到每公斤56比索,同樣創下15年來的新高。
“土地改革仍是一個未實現的夢想”
“我們實際上是在贈送我們的農作物?!瘪R尼拉市郊農民納扎爾對獨立非營利新聞機構“新人道主義”記者表示,他們兩公頃的農場已經一年多沒有什么收入了,相反,還因借高利貸支付化肥成本而負債累累?!皼]有貸款,我們就無法工作?!狈票辈看蚶〉霓r民烏南無奈地說。而農民以僅每公斤15比索的價格出售的大米,最終卻因運輸成本上漲,由消費者以每公斤58比索的價格購買到手。IBON基金會執行董事艾弗利卡表示,當地農民還被迫“與國外更先進或得到大量補貼的農業生產競爭”,因此“菲農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窮”。
德國智庫“阿德菲”(Adelphi)的“氣候外交”網站刊文稱,幾十年來,土地分配一直是菲律賓的突出問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時代。16世紀,西班牙逐步侵占菲律賓,并統治長達300多年。殖民制度倡導“大農業”,拋棄小規模農業,使得土地所有權日益集中。1898年,美國依據對西班牙戰爭后簽訂的《巴黎條約》占領菲律賓。美國歷史學家文圖拉分析稱,在美國殖民時期,美國管理者曾推出兩項旨在將無地農民轉變為自由所有者的土地法案,妄圖“將不守規矩的農民變成忠誠的臣民”,結果在短短兩年內宣告失敗,反倒使不平等現象加劇。1942年,菲律賓被日本占領。二戰結束后,菲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1946年,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但高度不平等的土地分配一直存在,要求土地重新分配的農民起義一再發生。
“土地改革仍是一個未實現的夢想”,菲律賓總統馬科斯日前這樣表示,“農民的解放并不會隨著獲得土地所有權證而結束……他們必須擺脫債務的束縛,擺脫高昂的投入成本,并擺脫使他們陷入貧困的限制。”在馬科斯看來,菲政府的土地改革計劃是他已故父親的一場“未竟之戰”,而這場“惡戰”將會在2028年他的任期結束前完成,屆時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推出的《全面土地改革法》(CARP)也剛好頒布40年。
“農民雖然有了土地,但仍是該國最貧困的群體”,菲律賓知名網絡媒體拉普勒報道稱,自1988年CARP出臺以來,已有超490萬公頃的土地被重新分配,達到政府承諾分配土地總數的91%。然而,也有許多土地所有者利用計劃“漏洞”,以合資協議、回租協議等方式仍在農業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不少土地所有者還通過土地轉換阻止分配,比如在特定地區房地產價值上升時,將土地改造成小區、購物中心和商業區。
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菲律賓研究中心主任代帆表示,菲律賓土地改革失敗的原因在于,菲基層地區權利主要由政治家族控制,這些政治家族同時也掌握大量土地,他們不可能出臺真正革命性的政策來“革自己的命”。即使是擁有土地的菲農民,很多也因無法靠種地養活家庭,被迫賣地進城打工,淪為“城市貧民”。
日媒稱“菲律賓希望減少嬰兒數量”
土地生產力無法被完全釋放,人口增長又帶來更大的壓力。“亞洲努力刺激生育,菲律賓卻希望減少嬰兒數量”,《日本時報》去年6月以此為題報道稱,菲律賓多年來一直與日韓等國“十分羨慕的困境”作斗爭。菲律賓國民約85%信奉天主教,報道認為這使得人們很難接受計劃生育的觀念。菲律賓統計局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該國總人口為1.09億。美國數據統計網站Worldometer的實時數據則顯示,截至今年2月27日,菲律賓總人口已達1.18億,在東盟國家中位列第二,僅次于印尼的2.79億。
不過,菲律賓人口委員會(POPCOM)的統計顯示,菲女性的總和生育率已從2017年的2.7下降到2022年的1.9。菲律賓國家經濟和發展局秘書巴利薩坎表示,菲律賓與其他更富裕的亞洲國家之間有差距,“很可能由于我們未享受到‘人口紅利’”。菲總統府去年11月批準了“人口與發展行動計劃”,這是根據馬科斯政府2022年批準的《2023年-2028年菲律賓發展規劃》制定的,該規劃為菲經濟復蘇設定了路線圖。據彭博社報道,由于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過去均在家庭規??s小的時期實現經濟騰飛,所以菲律賓也想抓住窗口期,加大投資基礎設施、教育等,實現轉型。
菲律賓出生率下降主要源于城市中產階級,但在廣大農村地區,家庭規模還是非常大。所以,菲律賓GDP增長的盈余很大程度會被快速增長的人口消耗。菲律賓過去也沒有非常多的投資能夠用在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所以盡管想法很好,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很難,主要原因是國內政治腐敗及政治斗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菲律賓公共政策的實施效率。
挑釁中國,考慮不長遠,也難實現經濟騰飛
《菲律賓星報》曾多次報道關于東盟其他國家比菲律賓更受投資者及游客青睞的原因。瑞典駐菲律賓大使曾表示,菲相關基礎設施較為薄弱,比如直飛航班較少、缺乏特色海灘度假住宿設施等,這是瑞典游客更喜歡去泰國,而不是菲律賓的主要原因。菲人力資源專家約瑟夫·吉美尼斯稱,與菲律賓相比,馬來西亞腐敗程度更低、稅率更低,道路、鐵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更加完備,醫療資源也更豐富,這些因素使得投資者和外國勞動力更傾向于選擇馬來西亞。
華東師范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弘表示,過去“亞洲四小龍”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來實現經濟發展,但如今時代已經不同,人工智能、自動化等新技術成為主流,管理模式也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通過效仿“亞洲四小龍”的方式實現轉型是非常困難的,也已脫離時代現實。
有分析認為,在其他東盟國家積極與中國發展良好關系的背景下,菲律賓卻在美國的慫恿和煽動下頻繁在南海島礁進行挑釁,其導致的地區安全緊張局勢也在損害菲人民福祉。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楊霄表示,菲律賓個別政客的舉動主要為了其政治私利,他們蓄意的破壞性行動危及地區和平、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菲當地人本可以從漁業、石油和天然氣合作中受益,但現在他們的福祉卻被犧牲了。
馬來西亞民間智庫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表示:“東盟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始終保持中立地位。菲律賓作為美國的條約盟友,是東盟成員國中與美國保持最密切關系的國家……菲律賓在處理南海爭端上的挑釁做法不太可能得到其他東盟國家的支持。”在陳弘看來,目前菲律賓已淪為美國的戰略工具,挑釁中國這種缺乏長遠考慮的做法也無法使其實現經濟騰飛。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