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被持續關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均在其2024年工作會議中對推動化解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作出專門部署。
中小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持續推進中小銀行改革化險,“一省一策”加快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穩步推動城商行、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和風險化解,同時鼓勵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總體來看,中小銀行經營穩健,部分高風險中小銀行風險大幅收斂。
伴隨一系列防風險、夯基礎的政策“組合拳”顯效,當前我國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和占比明顯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需要涉險灘、闖難關。從金融管理部門近期透露的改革化險思路來看,強化公司治理、配強選優地方中小銀行高管和關鍵崗位重要人員、“一省一策”推動省聯社改革、引導中小銀行聚焦主責主業等動作還將陸續落地。
穩妥有序化解部分中小銀行風險
從全國范圍看,目前中小銀行經營穩健,資產質量保持穩定,資本實力顯著增強,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資產質量總體上處于較好水平,經營和監管指標均處于合理健康水平。
但必須關注到,受外部環境變化疊加自身體制機制方面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中小銀行普遍開始出現規模增速下降、盈利能力下滑、不良資產率上升等問題,經營發展面臨較大壓力。少部分中小銀行在前期積累了一些矛盾和風險,個別中小銀行風險比較高。
當然,高風險中小銀行的數量、資產總額和不良資產總額占中小銀行體系和整個銀行業的比例較低。并且,金融管理部門堅持精準施策、一行一策,針對風險暴露的機構“精準拆彈”,同時強化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督促其聚焦主責主業、多渠道補充資本金等,多措并舉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
對此,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2023年以來,金融管理部門對穩妥有序化解和處置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高風險機構中已有相當部分中小銀行的風險已經大幅收斂,實現了可持續經營。
“接下來,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要把握好時度效。”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要求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適時推進改革化險工作,也要準確把握限度,在堅定改革化險的同時防范產生次生風險,還要真正取得政策效果,通過改革化險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穩健發展。
分類施策推動中小銀行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是促進農村中小銀行有效防控風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以來,在“一省一策”的政策導向下,以轉換農村信用社省聯社功能定位、規范履職行為為重點,省聯社改革加速推進,一個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規范的省級農商行(省級農商聯合銀行)“新面貌”逐漸浮現。
中小銀行改革并不存在“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案,而是要分類施策。據初步統計,自2022年4月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掛牌成立至今,已有7地改革方案落定。此外,市級農商銀行也在有序組建中。
據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此前透露,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從階段性評估來看都達到了預期目的,效果正在彰顯。
村鎮銀行合并重組是中小銀行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村鎮銀行改革重組方式多樣,其中主發起行增持村鎮銀行股份、主發起行吸收合并旗下村鎮銀行并改制為分支機構的方式較為常見,這也是將中小銀行風險處置和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相結合的生動實踐。
不過,合并重組并不是“萬金油”。雖然這一方式能擴大單個中小銀行的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化解存量風險包袱,但并不能確保提升機構經營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因此,中小銀行改革化險還要注重完善公司治理機制,推動建立更為科學的經營管理體系,加大金融科技以及人力資源的投入與儲備等。
練好可持續發展與風險防控內功
對于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化解,2024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要求,要健全具有硬約束的早期糾正機制,強化存款保險專業化、常態化風險處置職能。近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3)》指出,2023年,綜合考慮各地經濟基礎、金融風險情況等多方面因素,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見基礎上,穩妥在8個省市推動增量高風險機構硬約束早期糾正試點擴圍,不斷推動硬約束早期糾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監管總局2024年工作會議也將“全力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列為今年八大任務之首,要求健全金融風險處置常態化機制,落實機構、股東、高管、監管、屬地、行業六方責任,推動形成工作合力。
對此,興業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陳昊表示,近年來,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主要采用“自救”與“在線修復”等方式,防范金融風險外溢。金融管理部門對于“行業責任”的要求,或許意味著相關行業協會在金融風險處置中的職責將進一步提升,未來相關行業協會的自律監管職責可能進一步壓實。
“應著力強化金融機構主體責任。”董希淼表示,改革化險不能只依靠國家政策和金融管理部門,中小金融機構首先要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加快轉變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公司治理,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深化數字化轉型,增強持續發展與風險防控的內生能力。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