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芯片重啟:臺積電、三星、美光為硅復興鋪平道路。”《日經亞洲評論》2月28日以此為題報道稱,經歷了失去的20年后,日本政府對芯片行業的補貼吸引了不少海外頂級芯片制造商赴日投資、展開合作。美國半導體初創公司Tenstorrent于2月27日宣布,將幫助日本設計人工智能芯片;臺積電熊本工廠日前投產,臺積電被傳計劃在日本建第二座工廠……業內人士稱,最近海外半導體公司在日本的投資規模前所未見。在海外投資的推動下,日本能否實現芯片復興?
外來投資助日本半導體走上復興路?
《日本新聞》2月28日報道稱,在日本政府支持下成立的半導體制造公司Rapidus表示,將與Tenstorrent公司合作,聯合開發首款先進人工智能芯片。兩家公司將研發一種先進的人工智能加速器,這種加速器能讓生成式人工智能引擎快速實現機器學習。
日本政府正雄心勃勃地拿出670億美元補貼,期望能重新奪回在半導體行業的主導地位。《日本時報》分析稱,Tenstorrent的協議可能有助于日本政府實現這一目標。
“臺積電熊本工廠投產,日本半導體走上復興路。”《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報道稱,臺積電進駐是催化劑,此后日本將不斷新建、擴建芯片工廠,預計芯片投資額到2029年將達到9萬億日元(約合4322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開業儀式上表示,他相信這是半導體制造在日本復興的開始。有消息傳出稱,臺積電還計劃在日本建設第二座工廠,力爭于2027年年末出貨,投資額預計為139億美元。據悉,日本經濟產業省向臺積電第一工廠提供了4760億日元的補貼,將向第二工廠提供最高7320億日元的補貼。
受臺積電的影響,其他臺灣企業也開始進駐日本。力晶積成電子制造公司將在日本宮城縣投資約8000億日元,從2027年開始量產40至55納米的芯片。
失去的20年
《日經亞洲評論》分析稱,海外公司的到來標志著日本國內芯片行業命運的改變。日本的芯片制造業曾一度位居全球第一,市場占有率約50%,但后來因與美國的貿易摩擦而遭到打擊。
日本NHK電視臺報道稱,《美日半導體協定》是日本芯片行業的一個轉折點。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同意限制向美國出口半導體【主要是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美國芯片公司隨后只能轉向臺積電生產。在此期間,韓國、中國臺灣的芯片制造商逐步發展起來,而日本企業無法跟上商業模式的轉變,產業競爭力下降,最終被韓國、中國臺灣和美國的競爭對手所取代。
20世紀90年代,為了生存,日本芯片企業嘗試整合,但收效甚微。業內人士分析稱,這些企業因為“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合并進展并不順利,整合后的公司表現得好像他們仍然是兩個獨立的實體,導致決策緩慢。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一個典型事例是日本DRAM半導體制造商爾必達,該公司是由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日立、三菱電機的DRAM業務整合而成的合資企業,獲得了日本政府的資助,但于2012年破產,2013年被美國芯片巨頭美光收購。
“在政治家眼中,‘半導體’這個詞與失敗有關。”日本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協會(SEMI)行業高管表示,1989年,全球前十的芯片制造商中,日本占據了6席。然而,截至2023年,收入排名前10位的芯片制造商中沒有一家是日本公司。業內人士將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前10年稱為日本芯片行業“失去的20年”。
“最大問題是缺乏訓練有素的工程師”
在多次嘗試重組該行業失敗后,東京幾乎放棄了該行業。但現在,日本政府決心通過吸引海外競爭對手來扭轉局面。《日經亞洲評論》報道稱,過去幾年,日本“慷慨”的補貼吸引了臺積電、美光和三星等行業龍頭企業到日本投資。以三星的芯片項目為例,日本政府的補貼約占到了總投資的50%。此外,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如果在3年內提高生產效率10%以上,企業還可以享受稅額減免10%的優惠。有分析認為,這與韓國政府為半導體設施投資提供減稅15%的優惠相比,更具魅力。
《日經亞洲評論》稱,盡管失勢,日本仍然控制著芯片供應鏈的一些重要部分,有卷土重來的可能性。《中央日報》援引SEMI的統計稱,日本企業約占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的52%,在傳統芯片制造上的存在感也不容小覷。日本瑞薩電子生產的半導體占全球車用系統半導體市場的30%,占據了NAND(非易失性存儲技術)閃存市場15%份額的日本鎧俠(原名東芝存儲器)在日本多個地方都設有工廠。
不過,《日本時報》稱,日本想要短時間內制造出尖端芯片可能仍是一個挑戰。成立僅18個月的Rapidus的目標是在2027年前制造出最先進的2納米芯片,并與臺積電和三星電子競爭,這被外界認為是一個渺茫的目標。
《日經亞洲評論》發問道,對于海外公司來說,日本政府數萬億日元的補貼是否會讓日本相較于其他國家更具有吸引力?而海外企業的制造工廠是否真的會給日本本土工業帶來復興?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證券公司資深分析師表示,日本復興芯片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訓練有素的工程師。一家芯片工廠需要數百名工程師,但日本半導體行業的寒冬期太長,人力資源基礎稀缺,人才都已轉移到其他領域,重返該行業的人都已50多歲,而培養足夠的新畢業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