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以來,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回升明顯。數據顯示,截至2月21日,理財規模升至27.5萬億元附近。
分析人士認為,2月理財規模增勢強勁,或與多家銀行密集下調存款利率,理財產品吸引力增強,以及銀行“旺季營銷”等多因素相關。展望2024年,理財市場或仍將以低波穩健產品為重點方向。
多因素提振2月理財規模
2月以來,理財存續規模顯著回升。據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測算,截至2月21日,理財規模升至27.5萬億元附近。
從周度數據來看,廣發證券劉郁團隊統計數據顯示,2月以來理財規模呈“先減后增”態勢。1月29日至2月2日,受春節前流動性需求增大影響,理財規模環比下降3627億元至26.97萬億元;春節前一周,理財規模大幅上升5043億元;春節期間,或受理財產品數據披露滯后影響,規模數據維持增長,環比增加2176億元;2月19日至2月23日,年后資金回流進入理財市場,存續規模大幅擴容4122億元至28.11萬億元。
王一峰分析稱,2月理財規模增勢強勁,主要受三方面因素提振。首先,由于2024年“晚春”,年終獎在2月發放,疊加銀行積極開展“旺季營銷”,加強理財產品銷售,做大零售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AUM)。
其次,前期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下調存款掛牌利率后,開年以來亦有部分中小銀行跟進下調存款利率,以低波穩健型理財為代表的存款替代類資管產品吸引力增強。同時,“報行合一”落地實施,疊加保險預定利率下調,儲蓄型保險等競品對理財AUM的擠占壓力趨降。
另外,2月初票據利率顯著下行并維持低位,或指向2月信貸景氣度相對較低。央行明確強調信貸平滑投放,預計信貸“開門紅”對理財規模的擾動也將弱化。
展望2024年,王一峰認為,在經濟逐步筑底企穩預期下,居民風險偏好改善可能相對緩慢,理財市場仍將以低波穩健產品為重點方向,局部產品線或有階段性機會,現金管理類理財作為規模壓艙石,仍有規模提升空間。
理財市場逐步修復
銀行理財市場正從上一輪“贖回潮”陰影中逐漸修復。
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近期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下稱《報告》)顯示,2023年,銀行理財市場穩健運行,產品凈值化轉型持續推進。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26.80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財產品3.11萬只,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理財產品投資者數量增至1.14億個,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
穩健性和流動性是去年理財市場的關鍵詞,短期限、低風險銀行理財產品成為投資者的“心頭好”,現金管理類和固定收益類產品帶動銀行理財規模擴容增量。
《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持有理財產品的個人投資者中數量最多的仍是風險偏好為二級(穩健型)的投資者,占比33.95%。同時,截至2023年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8.54萬億元,占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為40.32%,較年初上升2.02個百分點;固定收益類產品存續規模為25.82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96.34%,較年初增加1.84個百分點。
一位股份行理財經理直言,在經歷“破凈潮”“贖回潮”之后,客戶的投資風格趨向謹慎,風險偏好有所下沉。在向客戶推薦產品的時候,部分理財經理也會相對保守,推薦存款、低波穩健型理財產品偏多。
從產品設計端來看,機構為適配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特征,持續增加低風險資產配置。普益標準2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市場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等低風險資產的偏好進一步凸顯。在宏觀環境多方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下,銀行理財機構積極優化底層持倉,現金及銀行存款配置比例進一步增加6.20%。
代銷機構數量顯著增長
在理財產品銷售端,目前銀行理財機構仍以代銷為主。《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末,全市場有491家機構代銷了理財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較年初增加163家。
事實上,自2022年初起,各家理財公司紛紛調整戰略,意識到如果僅依靠母行渠道,規模增長已呈現邊際遞減趨勢。在近一年半時間里,各家理財公司加快對外輸出,拉開了外部銀行“代銷渠道爭奪戰”的帷幕。
具體而言,國有大行理財子在選擇代銷銀行時比較謹慎,以國有行、股份行以及頭部城商行為主。股份制銀行理財子則大力布局代銷網絡,遍布全國各地、涵蓋各種類型。
對于轉戰理財產品代銷的中小銀行來說,面臨代銷產品貨架單一、渠道賦能不濟、代銷系統建設薄弱、代銷業務流程繁瑣等諸多問題。普益標準建議,未來中小銀行還需從營銷管理、銷售管理、渠道管理、合作管理等層面多方發力,在旺盛的客戶需求和激烈的內外部競爭中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案。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