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正月天,扭秧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過去每逢春節,為了享受那份淳樸的鄉情鄉韻,不管天寒地凍,無論路途遙遠,我總要帶著孩子風塵仆仆地趕回去。此時,故園早已張燈結彩,鑼鼓喧天里盈滿了濃郁年味。
在故鄉,最濃郁的年味,不是臘月的忙年,而是正月里看秧歌。自打我記事以來,母親就在秧歌隊伍里扭秧歌。大年初二,嗩吶鳴號,鑼鼓擂響,演員們個個濃妝艷抹,穿戴上艷麗的秧歌服,呼啦啦扭到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另一撥又接上,十幾班秧歌隊粉墨登場,次第扭過大街長巷,傘頭手里的花傘,女演員手里的彩扇和彩綢,全舞成了花兒朵兒,像春深處漫山遍野的花朵鮮艷綻放。小城的男女老少都愛熱鬧,傾城出動看秧歌,熱烈的,甚至是迷醉的目光緊緊追隨著秧歌隊的扇子、彩綢與小花傘。母親個子矮小,通常排在隊尾,母親不會因為排在隊尾,便有絲毫偷懶怠慢。母親是扭秧歌舞扇子的行家里手,她一板一眼地扭著秧歌,腳下踩著鼓點,不會走錯一步。手里兩把扇子更是被母親舞活了,像春天的彩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
母親發自內心地喜愛扭秧歌,從大年初二扭到元宵節,從芳華絕代的妙齡少女一直扭到兩鬢華發的老年,只要廣場上的鼓點“咚咚咚”敲響,母親就坐不住了,家務活撇下不管了,正在一集不落追的電視劇關掉不看了,就連小孫子尖銳的哭聲也牽絆不住她意欲追著鼓點飛翔的腳步。母親對待扭秧歌持一種近乎朝圣的心態。每次去扭秧歌之前,必要洗臉凈面,淡掃蛾眉,輕點朱唇,頭發梳得一絲不亂,換上鮮艷的秧歌服,渾身的仙氣,方才精神百倍踩著鼓點一路哼唱著信天游而去。母親擅長表演清澗道情劇,《兩親家夸政策》《打櫻桃》《小放牛》《梁山伯祝英臺》都是主打戲,母親與她的老搭檔魚阿姨在臺上邊唱邊演,臺下的觀眾百看不厭,看到精彩處,就有掌聲響起來。這一刻,表演者和欣賞者都沉醉在秧歌的快樂之中了。
過街秧歌扭過,下一個秧歌場地就是廣場。樂器隊已在廣場嚴陣以待,只要演員聚齊一字排好隊伍,指揮一聲令下,鑼鼓敲起來,秧歌扭起來,嗩吶換調,鑼鼓三弦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圍觀的人群也陸陸續續聚攏過來,各人找一塊地方,或坐或立,靜靜觀看。大場子秧歌是一種載歌載舞的集體表演形式。隊員一般有四十余人,排成一生一旦兩個縱隊,旦角手持扇子彩綢,小生手撐一把裝飾花俏好看的雨傘,信手舞得滴溜溜轉,令人眼花繚亂。一對旱船如同在水面上輕盈漂過,手持“船槳”的“艄公”在前面像醉翁一般扭來舞去,船里水靈靈的“大姑娘”羞澀地扶著船舷,顧盼生姿,作左顛右簸狀。
扭到高潮處,隊伍后兩位蠻漢蠻婆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他們造型奇特,裝扮怪異,立即成功吸引了觀眾的全部注意力。蠻漢蠻婆是秧歌隊里最受歡迎的焦點,蠻漢身著青布大褂,手握棒槌,腰際別著一桿碩大的旱煙鍋;蠻婆身著白衫藍布裙,耳垂上掛一紅一綠兩只大辣椒,頭上梳著“爪籬把”,臉上貼一枚黃豆般大的“黑痣”,類似于媒婆的裝扮,黃臉朱唇,滿臉喜色,癟著嘴巴和著鼓點唱開了:蠻婆家蠻,蠻婆家蠻,毛藍布腰裙白衫衫,手里還提個醬罐罐……蠻漢蠻婆夸張詼諧的舞蹈,惹得觀眾不時哈哈大笑,為秧歌隊添彩不少。領舞者手執花傘,故稱傘頭。通常在小節目開演前,全體隊員在傘頭帶領下,舞出各種各樣形象逼真的隊形圖案。若站在高處俯看,秧歌隊伍一忽兒呈五角星,一忽兒呈天地牌位形,一忽兒十字交叉,一忽兒變成雙葫蘆,漸漸幻化成龍擺尾、蛇抱九顆蛋、黑虎掏心、秦王亂點兵、十二連燈燈套燈、十二連城城套城……近觀故鄉正月秧歌歡,真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的秧歌最為隆重,縣城各個單位的秧歌隊都要上街表演,鑼鼓隊在前面咚咚鏘、咚咚鏘地領路,秧歌隊伍跟在后面翩翩起舞,像競賽似的使出渾身解數,只見扇子翻飛,舞裙旖旎,看得人眼花繚亂。扭秧歌中最精彩的要數打彩門,打彩門是秧歌隊赴各單位演出迎接時的一種隆重儀式,主要展現傘頭的唱秧歌水平。彩門一般用木椽和各色布料、柏枝等材料扎成。迎接的一方稱為里彩,被迎接的客方秧歌隊則被稱為外彩。里彩的傘頭有問,外彩的傘頭必答,看似簡單的一問一答,無不閃現出傘頭的機鋒學識、灼灼智慧。雙方一般先是閑話家常,互道問候,接著便探問農事,共慶豐收。來往對答間,傘頭的思路漸漸活泛開來,不再囿于村言村事,有眼界的傘頭便將話題深入到時事新聞中,對答漸入佳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人物故事皆入得秧歌詞來,且是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圍觀者聽得搖頭晃腦,格外享受,掌聲不斷,喝彩連連。
踢場子是秧歌表演的一個精彩節目,是不可或缺的點綴。踢場子形式多樣,動作多變繁復。從表演特點可分為武場子、迎風場子、丑場子數種。武場子是清澗較為古老的一種舞蹈形式,其動作根據武術拳路演變而來,以舞為主,邊舞邊唱,一招一式盡顯舞者不凡的舞蹈功底。迎風場子是一種以旦角表演為主,一動一靜反襯明顯的二人場子。丑角踢完場子后,原地下勢巋然不動。包頭旦角便輕移蓮步走上場來,只見她輕巧地攀援著丑角的腳、手、臂、肩,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時而似春燕展翅,翩翩起舞;時而如腳踩風火輪,圓場旋轉;時而似順水行舟,飄然而前;時而手執雙扇,如彩蝶翻飛……精彩紛呈,美不勝收。
元宵節晚上有期待許久的轉九曲。轉九曲,民間又叫轉燈兒,九曲陣容龐大,氣勢恢宏。開演前要在廣場上栽19排高粱稈,組成9個方陣,掛燈360余盞,均罩著彩色紙罩。入夜,360盞彩燈齊放,只見萬家燈火,霓虹閃爍,燈下的世界頓時變得五彩繽紛,恍若仙境。轉九曲秧歌隊由嗩吶樂器隊開路,傘頭前引,演員們個個穿戴上鮮艷奪目的戲裝,手執雙扇,紅袖善舞,邊扭邊唱。全城男女老少緊跟其后轉游,歡聲笑語,鑼鼓震天,直轉出一個朗朗清平盛世。看秧歌的觀眾漸漸迷醉,鼓點停了,舞者退場,全然不知,眼前依稀舞影憧憧,耳畔猶似鼓點陣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