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帶來進步,合作創造未來。3月1日,第七屆虹橋論壇主題議題國際研討會在京舉行,圍繞開放發展、開放合作、開放創新、開放共享四個維度,約140名嘉賓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
商務部部長助理唐文弘在致辭中表示,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保護主義抬頭,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但我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開放水平持續提升。
根據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發布的《世界開放報告2023》,2008至2022年,中國擴大對外開放成效顯著,開放指數從0.6789升至0.7517,升幅位居全球前列。
聯合國駐華系統代表康博思表示,希望通過進博會搭建的多元平臺,將更多中國參與的國際合作帶到世界,促進互利共贏。聯合國《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主編哈米德·拉希德在線上表示,通過堅持擴大對外開放政策,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步步向前,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
隨著國際格局加速演變,開放合作的大趨勢受到對立對抗、以鄰為壑、“小院高墻”等逆流的沖擊。世界經濟復蘇面臨的復雜性、不確定性持續上升,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對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均較為審慎。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表示,當前,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了重要賽道,也為全球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從國家角度看,各國都對引入新的生產要素和科技資源十分重視,應根據自身優勢,以開放創新成就新賽道,以合作共贏塑造新動能。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全球經濟增長引擎,中國經濟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并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形成發展合力,為應對全球挑戰繼續作出中國的貢獻。
“開放促和平,共享促發展。”遼寧大學校長余淼杰說,當前,我國面臨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發展任務,需要在更大規模、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構建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從而進一步提高國家城鎮化水平,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表示,我們尋求的開放型世界經濟,最終目標還是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讓全世界繁榮、全人類富足。2023年底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提出倡導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重要主張,為當今世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指明方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合作中破解難題,才能攜手創造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以“全球開放”為核心主題,堅持“國際公共產品”功能定位,已成功舉辦六屆。第七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計劃于2024年11月在上海舉行。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