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河循環經濟產業園(資料照片)。
3月1日,在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一只只朱鹮翩翩起舞,覓食嬉戲,靈動而恬適。
耀州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王華強說起“國寶”滔滔不絕:“這里是朱鹮在秦嶺以北的首個野化放飛地。自2013年野化放飛以來,野外成功繁育的‘銅川籍’朱鹮,已經突破200只!”
對生態環境十分挑剔的朱鹮選擇在銅川“安家”繁育,反映出這座老工業城市綠色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銅川累計為國家貢獻了6億多噸煤炭、2億多噸水泥,成為路遙小說《平凡的世界》中令人向往的“銅城”,卻一度因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生態薄弱,淪為“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2009年,銅川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邁過資源坎,方能圖生存。
銅川轉變發展方式,以改造傳統產業為突破口重塑產業結構。
嗆人的粉塵是傳統水泥產業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冀東水泥、堯柏水泥在銅川建成了花園式工廠,聽不見噪聲、看不見粉塵。
更令人欣喜的是,昔日的老水泥廠,入選了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冀東水泥銅川有限公司生產線研發了多維度實時控制技術、生產工況異常識別系統、全自動煤粉檢測分析系統、出廠水泥留存樣全過程自動化系統,實現了水泥生產質量智能預測優化和閉環管理,各項運行指標均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條全球領先的萬噸水泥生產線,其背后折射著一座資源型城市的深刻變革。
銅川堅持以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統攬全局,狠下決心,積極整合煤炭、水泥、非煤礦山,累計退出煤礦23處、去產能1188萬噸,占全省去產能總量的三分之一;拆除水泥窯41座,剩余7家水泥廠全部實現低碳綠色升級;全市非煤礦山從原來的300余家整合關停至42家。銅川還深入實施生產技術改造、產業基礎再造,建成一批智慧化礦井、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國家級綠色工廠,實施退城入園工程,加快低效用地和老舊廠房盤活利用,建成市級及區縣級8個工業園區。
面對“建設西部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城市”的時代命題,銅川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銅川著力打造全省先進制造業高地,加快布局輪轂、車橋等汽車零部件產業,建設全省商用車(重卡)產業鏈零部件產業集群和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支點城市,30多個汽車零部件項目建成投產。依托關中獨有的30萬噸電解鋁產能優勢,發展形成型材、線材、板材多元產品體系。
3月1日,在秦創原銅川光電子產業基地,陜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正對生產線進行技術改造,謀求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競爭力。
“公司形成了集研發、生產、銷售和工程服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條,客戶遍及世界各地,產品進入華為、中興、英特爾等知名企業的供應鏈。”陜西澳威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彬介紹,公司研發的窄線寬波長可調激光器和窄線寬波長掃描激光器填補了國內空白。
向“高”而攀,迎“新”而行。銅川大力培育光電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光電子產業納入全省“一體兩翼”總體布局。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增至263家,高新技術企業增至147家。
同時,銅川著力打造全國知名紅色教育高地,堅持以照金精神為引領,探索出一條傳承紅色基因、做實紅色文旅、推動老區振興的發展新路。依托藥王故里、千年瓷都、秀麗風光等資源優勢,銅川加快推進“藥、醫、養、游”融合創新發展,積極打造西安都市圈康養旅游目的地。
以環境綜合治理為關鍵點,厚植綠色根基。
銅川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先后實施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黑臭水體治理以及北方地區清潔取暖等示范試點工程,深入實施采煤沉陷區治理和獨立工礦區改造提升工程,累計修復廢棄礦山22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00平方公里,獲評“踐行生態文明發展優秀城市”“中國最美綠水青山生態名城”,多次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銅川,一座奮進之城,正全力以赴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保安全,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聚力建設現代產業新城。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