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日經亞洲》雜志網站3月7日報道,報告顯示,與全球趨勢相反,中國對亞太地區的投資在2023年大幅增長。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旗下研究機構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投資總額接近200億美元,增長37%。中國還在該地區承擔價值約170億美元的建設合同(其中部分資金來自中國貸款),較2022年增長約14%。
報告說,這些數字與去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下降12%形成鮮明對比。本周,中國政府計劃將202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目標設定在“5%左右”,與去年的目標持平。
報道稱,有關中國參與亞太地區項目——包括投資和承擔建設合同——的數據表明,中國的活動正開始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過去,投資是中國在該地區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2021年,承擔建設合同首次占到(中國在該地區整體活動)70%以上。根據該報告,去年,投資約占54%,接近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2023年,中國對亞太地區投資的相當大一部分流向東南亞,同比增長27%,其中,印度尼西亞是最大的接受國,獲得約73億美元的投資。
報道稱,總體而言,過去一年中國私營企業主導了對亞太地區的投資,與前兩年相比,更多的中國企業加入競爭。
大多數新的私人投資者參與了能源轉型和電池材料生產項目。這凸顯中國已攀登至全球關鍵礦產和可再生能源產業供應鏈的頂端。
中國在金屬和礦業領域——特別是與綠色轉型相關的資源(比如鋰和鎳等電池材料)——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韓國、越南和孟加拉國。此類活動規模高達53億美元,較2022年增長130%。
該報告預測,綠色轉型的緊迫性增加,以及國內需求疲軟促使中國企業尋求海外機會,今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的投資和建設將進一步復蘇。
報告指出:“此外,中國可能會繼續參與大型戰略基礎設施項目,這些項目可能不會帶來直接的經濟利益。”
報告提到了鐵路、公路和港口,因為北京尋求“避免依賴(當地)脆弱的運輸網絡”。
(鳳凰網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