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現代化是世界各國的普遍追求,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國家實現了現代化。如何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是國際社會長期關注中國的一大焦點。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國際社會觀察中國、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來,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沖突負面外溢效應持續擴散,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2023年,面對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以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頑強拼搏、勇毅前行,戰勝多重困難挑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去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同比增長5.2%,經濟增速明顯快于美國2.5%、歐元區0.5%、日本1.9%的經濟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放眼全球仍然是“風景這邊獨好”。全球經濟形勢讓各國都密切關注中國經濟前景,比如時隔20多年再次來華的法國國際問題專家讓-皮埃爾·帕日,他在看到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后認為,“中國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的(現代化)理論是行之有效的”。
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深化改革開放”“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提出的一系列新目標新舉措,通過全國兩會讓國際社會讀出中國發展的活力、改革的魄力、開放的魅力,看到經濟長期向好的積極信號,也期待中國高質量發展給世界帶來更多機遇。彭博新聞社網站播發的《從“人工智能+”到“新三樣”,中國重要政治會議的熱詞體現出什么》一文中,將“新質生產力”列為中國兩會熱詞之首,同樣列入熱詞的還有“未來產業”“人工智能+”“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紐約時報》也發文稱,“這個國家(中國)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后來制造電子產品和電池,現在制造汽車和飛機”,“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憑借高性價比涌入全球市場”。
繼續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依法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招標投標、標準制定,推動解決數據跨境流動等問題;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提升外籍人員來華工作、學習、旅游便利度;全面深入參與世貿組織改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讓更多合作共贏成果惠及各國人民……全國兩會釋放出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信號,也讓世界看到“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愿同各國一道,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誠如伊拉克共產黨官方媒體《人民之路》總編輯穆菲德·賈扎伊里所說,“中國式現代化不搞‘小院高墻’,而是‘敞開大門’同世界共享發展機遇”,中國堅定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將為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提供廣闊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成就,不僅讓國際社會看到無比廣闊的前景,對中國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也激發了人類社會對于現代化內涵的深刻思考。首次報道中國兩會的尼泊爾記者高塔姆表示,他過去看到、讀到的現代化都來自西方世界,“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他意識到,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和本國文化文明緊密相連才能實現現代化”。透過今年兩會,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獨立自主、人民至上、和平發展、開放包容、團結奮斗……一個個“關鍵詞”始終閃耀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之中,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啟迪。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既是中國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的正義之路。中國兩會是一個重要窗口,讓國際社會近距離觀察、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也更加認同這一人類實現現代化的新選擇、新路徑。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