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要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這一重要講話,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金融系統注入傳承傳統、積極向上的文化基因,也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指明了提升金融軟實力、增強金融核心競爭力、建設金融強國的前進方向。本報評論版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的“五個方面”進行系統解讀,今天是第四篇。
關于守正創新這一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作過一系列重要論述。其中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認識守正創新的重要意義、堅定不移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提供了思想遵循和方向指引。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基因和真理精髓
守正創新是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智慧,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回顧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從商王湯的自勉箴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司馬遷《史記》中指出的“循法守正者見侮于世”,再到范仲淹提到的“止可完舊,勿許創新”,還有守正不阿、守正不移、革弊創新等成語的廣泛應用,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變易之象、不易之理、簡易之用”的偉大智慧,彰顯了中華文化歷來重視守正和創新的優秀基因。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我們不難發現,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留下無數不朽之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的為政以德的“道德觀”、革故鼎新的“社會觀”、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強不息的“人生觀”、厚德載物的“包容觀”、講信修睦的“誠信觀”等等,造就了中國人民獨特的精神特質和價值追求,是滲透進中國人骨髓里的文化基因,成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近代以來,受閉關鎖國和外敵入侵等各種因素影響,曾經歷經輝煌的中華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境地。開天辟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在守正與創新中不斷迸發出強大的發展力量,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進入新時代,面對新時代新挑戰新任務,繼續堅持守正創新,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開拓創新精神。中國特色金融發展實踐孕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理論,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理論指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實踐。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其中,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所謂“守正”,就是要遵循金融的基本規律,尊重和堅守中國特色金融的優良傳統,始終不渝守住方向、守住立場、守住根脈、守住底線,正道而行、弘揚正氣,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所謂“創新”,就是要始終保持“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魄力,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始終挺立時代潮頭,博采眾長,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然而,守正不是守成,不是冥頑不化。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體現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堅持“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得以形成發展、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彰顯著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時代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守正創新的民族。”守正,意味著恪守正道、把握根本。創新意味著勇于探索、開辟新境。守正為本,創新為要。歷史告訴我們,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只有將守正和創新結合起來,堅持問題導向,秉持時代精神,才能夠在強基固本中發展壯大。具體到金融實踐中,“守正”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其一,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其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遵守法律法規、恪守職業道德、尊重經濟規律、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新時代新征程,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我們要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智慧,以守正創新之力,為金融高質量發展夯基鑄魂。創新是推動金融業前行的動力,但創新必須以守正為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堅持守正創新,就不能搞偽創新、亂創新,要緊緊圍繞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便利人民群眾推動創新。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二者共生共榮,正所謂“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創新為經營主體茁壯成長注入資金“活水”,為民生事業發展“添磚加瓦”,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也不斷印證著“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國際經驗表明,“脫實向虛”會導致國家實體經濟過度空心化,大量資本涌入虛擬經濟產生經濟泡沫,最后破裂會造成嚴重的金融危機。歷史上曾經有不少發達國家走了脫實向虛的彎路,吃了大虧。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東南亞金融危機,本世紀初的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都是落入經濟“虛擬化陷阱”的警示教材。
當前,我國處在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轉型期,表現出了與某些西方國家經歷過的經濟虛擬化的相似特征。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相互依存,共生共榮。我國擁有巨量的金融資源,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支持中小微企業、“三農”等領域仍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大、不確定因素增多等影響,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實體經濟面臨的困難更大,對此,金融治理的一個重大課題,就在于堅持問題意識和時代精神,搞好“虛實調和”。
資金的天性就是流向可以獲得最高回報的地方,其敏感嗅覺總能在不同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之間作出比較。這種天然逐利性,就是“脫實向虛”抑或“脫虛向實”的流向閥。從近幾十年世界經濟發展來看,“虛擬化陷阱”誘惑性非常大,越是“聰明人”、越是“聰明企業”、越是實力較強的國家,越容易跌進去。對此,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始終堅持“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堅定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不動搖。實體經濟根深蒂固,金融才能枝繁葉茂;金融與實體經濟循環暢通,實體經濟才會蓬勃發展、充滿生機活力。歷史的發展證明,真正為社會創造財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開辟科技創新賽道的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是國家之本,對保持長久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脫離實體經濟的支撐,金融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反映了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現實要求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了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對這一目標進行了全面闡述,強調“金融強國應當基于強大的經濟基礎,具有領先世界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同時具備一系列關鍵核心金融要素,即:擁有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其中,強大的主權貨幣是金融強國的基石,強大的中央銀行是金融強國的中樞,強大的金融機構是金融強國的微觀基礎,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是金融強國的標志,強大的金融監管是金融強國的保障,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是金融強國的依靠。六大核心要素,相互聯系,相互支撐,融為一體,描繪出中國特色金融強國的宏偉藍圖,指明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前進方向,為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建設金融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必須在金融系統厚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以“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等文化理念匡正行業風氣,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是打造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加快金融強國建設的現實要求。
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要做到“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守正”即,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創新”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斗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范化解風險為重點,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守正才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堅持“守正”,“創新”才能有明確的立場和指向;不斷“創新”,“守正”才能獲得活力源泉和動力根基。守正不渝,創新不止。努力在“守正”中“創新”,堅持在“創新”中“守正”,推動金融工作不斷強起來,我們就能以新的氣象、新的作為,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使命、無愧于人民的嶄新業績。守正和創新,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組織甚至是個人來說,都是尤為重要的。如果只一味守正,不注重創新,就會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導致干事創業缺乏活力、停滯不前;如果不恪守正道,只一心想著創新,那么所謂的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事業發展就會迷失正確方向。
近年來,金融業從服務高風險、高成長性的科技型企業,到支持周期長、回報慢的鄉村產業項目,廣大金融機構堅持守正創新,做好產品服務開發,為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注入了強勁動力。面向未來,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必將愈行愈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