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成為最熱話題之一。而隨著人工智能被市場看好,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算力產業也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目標。
算力賽道熱度持續升溫,吸引了資本市場熱錢的不斷涌入。但據筆者觀察,不乏個別與人工智能和算力不相關的上市公司在“跨界”投資,如主營辦公椅公司、紡織品染料公司、飲料食品公司、酒類銷售公司等紛紛入局,試圖分一杯羹。
筆者認為,在投資算力領域之前,“跨界”入局的上市公司需要考慮以下四個關鍵點,以確保投資能獲得回報:
一是需要有人才和技術支撐。投資算力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實力,包括對于分布式計算、云計算和區塊鏈等相關技術的理解和掌握,而這都需要公司具備相關人才、技術儲備。
算力產業需要高素質的人才來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不過,人才稀缺和技能匹配問題是當前的挑戰之一。尤其是對于“跨界”投資算力的上市公司而言,如何才能吸引到算力領域的人才將是一大難題。
二是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上市公司建設大型智算中心需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以確保公司資金鏈正常運轉。
近期國內宣布籌建或擴建的算力中心對資金的消耗大多超億元。“跨界”投資算力的蓮花健康曾表示,服務器單價為210萬元,330臺服務器合同總價為6.93億元。對于資金來源,蓮花健康稱,采購資金除了實繳的5020萬元之外,還會通過金融機構授信、融資租賃來解決資金問題。不過,蓮花健康同時表示,公司子公司蓮花科創籌措資金能否到位存在一定風險。
三是需要擁有足夠的設備資源,以及相應的設備管理和維護能力。以芯片為例,無論是做算力租賃服務還是建造AI算力服務器,CPU及GPU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一旦市場出現缺貨問題,如何才能保證貨源穩定將是公司面臨的一大難題。這就需要公司在產業鏈中有固定的合作伙伴關系,以確保貨源充足。
四是需要充分考慮市場競爭壓力問題。目前,各地均在加快智算中心建設,推動算力租賃發展。不過,先入行者具備天然的市場優勢。對于“跨界”投資算力的上市公司來說,顯然存在“后來”的不利因素,而且還需要申請開展智能算力業務所需的運營資質,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獲得。據悉,開展智能算力業務需要IDC經營許可證及3C認證、CE認證、UL認證等智算機房大機電和主要產品的質量認證。
總而言之,“跨界”投資算力的上市公司不僅要承擔前期投資巨量資金的壓力,而且還要考慮到算力業績兌現慢,下游應用領域尚處于早期開發階段情況不明等問題。因此,上市公司“跨界”投資算力需要進行多方面的考量,量力而行。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