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11日發布題為“美國情報界2024年度威脅評估”的報告(以下簡稱“威脅報告”),其中不出意外提到俄羅斯和中國。報告宣稱,在大國競爭、跨國挑戰和地區沖突加劇的背景下,美國正面臨“日益脆弱的世界秩序”,俄羅斯、中國、伊朗等國正挑戰美國長期主導的國際體系。報告特別炒作俄羅斯等國“試圖干預美國大選”,但俄方同日發表的聲明反擊稱,美方這是“賊喊捉賊”。俄“tsargrad”新聞網12日稱,美國情報機構一再夸大俄中等國威脅,只是為了維護其霸權所主導的舊有國際體系,美國才是使世界秩序變得日益脆弱的最大挑戰。《紐約時報》稱,與去年的報告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俄烏沖突形勢的變化,烏克蘭戰場的僵局正出現有利于莫斯科的勢頭轉變。對于美情報界近來多次渲染所謂“中國威脅”,中方已多次駁斥,美方發布各種版本的報告,污蔑、抹黑、攻擊中國,不過是為自己擴張軍備、維持霸權找借口。
俄美互指“影響大選”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日報道,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埃夫麗爾·海恩斯、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伯恩斯、國家安全局局長蒂莫西·霍、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等11日就“威脅報告”出席國會參議院情報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美國《新聞周刊》稱,多家情報機構聯合發布的“威脅報告”將矛頭直指俄羅斯的“核武能力”。報告稱,“俄羅斯正在擴大和現代化其龐大且多樣化的非戰略系統,這些系統能夠運載核彈頭或傳統彈頭,因為莫斯科認為,這類系統提供了威懾對手、控制潛在敵對行動升級以及對抗美國和盟國常規部隊的選擇”。報告稱,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遭受的大規模損失”可能會讓其更依賴核武與反太空能力,以實現戰略威懾。海恩斯在聽證會上言之鑿鑿地聲稱:“我們仍然擔心莫斯科會危及反對使用非對稱或破壞戰略穩定武器的長期全球準則,包括在太空和網絡領域。”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12日報道,“威脅報告”宣稱,俄羅斯、中國和伊朗等國都可能會“想方設法影響2024年美國大選”。“莫斯科將美國大選視為機遇,幾十年來一直在開展影響行動,最近的一次是2022年的美國中期選舉。俄羅斯正在考慮美國2024年大選結果將如何影響西方對烏克蘭的支持,并可能會試圖以最能支持其利益和目標的方式影響選舉。”報告聲稱,俄方已經調整其行動方式,以更隱秘的方式,并可能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來接觸西方受眾。
俄羅斯將于3月15日至17日舉行總統選舉。俄《消息報》稱,目前4名候選人中,預計現任總統普京將贏得超過80%的選票。俄羅斯對外情報局1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該局掌握的情報顯示,拜登政府正在為美國非政府組織制定一項任務,旨在降低俄民眾的投票率。聲明稱,按照美國當局的授意,具有反對派性質的互聯網資源正在散播言論,鼓動俄公民忽視選舉,同時策劃對俄羅斯遠程投票系統發動網絡攻擊,干擾系統的計票功能。“美方此舉的目的是降低選舉投票率數字,并為西方質疑俄總統選舉結果提供借口”。
俄新社12日援引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的話稱,在俄總統選舉之前,西方國家的“俄羅斯恐懼癥”正在增加,質疑選舉進程合法性的企圖也在增加。佩斯科夫說,俄羅斯能夠抵制敵人的這些舉動,“我們必須團結,以我們的利益和選民的意愿為導向。”
CIA局長鼓吹給中國“發信號”
今年的“威脅報告”中,中國按國別順序被排在第一位,并被描述為“既雄心勃勃又焦慮不安”。據彭博社報道,報告稱,中國有能力直接與美國及其盟國競爭,并改變“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報告認為,中美間的主要摩擦點在于臺灣問題。報告還稱,隨著核力量的增長,中國對其核威懾力量的信心可能會增強其決心,并加劇常規沖突的風險。
在11日事關“威脅報告”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上,自然也少不了渲染“中國威脅”的老一套。據《紐約時報》報道,伯恩斯在聽證會發言時稱,美國要繼續支持烏克蘭,是因為這樣“既可以支持基輔,也可以間接遏制中國”,向中國發出涉及臺海和南海的“信號”。美國參議院網站顯示,在發表質詢時,“反華急先鋒”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將以色列和涉臺問題列為美國的優先事項。盧比奧聲稱:“中國希望美國發生這兩件事中的一件:要么就是,我們在烏克蘭或中東——特別是在烏克蘭耗盡自己的力量;要么就是,我們逃跑了,然后他們就能到世界各地說,‘瞧瞧,美國多弱’‘我告訴過你們,美國不可靠’。”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的相關言論表明,美方真正關心的不是烏克蘭,而是借烏克蘭危機實現自己的地緣戰略目標。汪文斌強調,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試圖插手臺灣問題,都將以失敗告終。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表示,所謂“威脅評估”是一種典型的情報戰,就是一種用假情報來夸大威脅,并歪曲別國形勢,與其說它是情報,不如說是臆想。呂祥說,通讀該報告不難發現,與其他國家的“威脅”不一樣,文中所謂的“中國威脅”恰恰都是中國的進步。“美方一方面要讓世界相信美國依然是主導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又想讓外界覺得中國進步是世界的威脅,這是十分矛盾的描述。”
特朗普揚言“加稅”被批災難
縱觀近來歷次美國大選,競選人及其所屬黨派總是喜歡拿中國說事,這種為了撈選票讓中國“躺槍”的競選策略已經成了一種“套路”。今年大選自然也不例外。“特朗普承諾,如果當選,將再次在關稅上采取強硬措施”,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11日以此為題報道稱,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接受該媒體采訪時稱,如果他在今年的大選中當選,可能會重新對外國商品征收關稅。報道提到,特朗普在任內曾對中國、墨西哥、歐盟等多方采取多種關稅政策,特別是對進口鋼鋁產品征收25%的關稅。拜登上任之后,針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特朗普時期的做法。在采訪中,特朗普還特別提到中國汽車行業,聲稱這是他未來實施關稅的目標之一。“中國現在是我們的老板,他們是美國的老板,就好像我們是中國的子公司一樣。”對于特朗普的“加稅”言論,有網友在社交平臺X上吐槽稱,“這將是一場災難,這在以前就是一項失敗的政策,壓垮了經濟,他怎么能認為現在這是個好主意呢?”還有網友說,“他還是沒搞清楚誰在為關稅買單,是美國!看看農民在他的關稅下過得‘多好’。”還有網友調侃道,“特朗普和(他的)承諾就是一對矛盾體。”
汪文斌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強調,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贏。打關稅戰、貿易戰不利于中國,不利于美國,不利于世界。
“焦慮的恰恰是美國自身”,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表示,美國發布的“威脅報告”稱當前國際秩序處在日益脆弱之中,這實際上是對美國自身狀況的真實寫照,反映出美國的焦慮、緊張和虛弱。“西方在焦慮什么呢?主要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導權,也就是說對新的國際體系和秩序所依賴的基本規則如何再界定,如何使現有的國際秩序和體系沿著美國的利益和所謂的價值觀發展。”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