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延安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延安市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抓住產業振興這一重點任務,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提供有力保障,以產業振興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一、延安鄉村產業振興取得的顯著成效
延安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中貫徹新發展理念,注重培育農村經濟新業態,形成以蘋果為主、現代養殖業和設施農業為兩翼的特色農業產業,尤其注重打造果業高質量發展的“延安模式”,建成美麗果園114個,智慧果園31個。另外,建成洛川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南泥灣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創建蘋果、肉羊2個國家產業集群,6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和6個省級產業園,逐漸成為產業融合、要素集聚、企業集中的新載體和示范高地。同時,注重農村創業創新,將傳統農業與現代服務業緊密結合,以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村電商、紅色旅游業為代表的新興產業發展迅速。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塞南溝考察時指出:“這就是農業現代化,你們找到了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充分肯定了延安鄉村產業發展取得的成效。
二、延安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現實困境
延安鄉村產業發展成效顯著,但是面臨現實困境。一是產業融合深度不夠。一產向后延伸不充分,二產連接兩頭不緊密,三產發育不足。同時,農業產業鏈條短。生產前端的農業生產資料加工供應能力不足,果樹良種苗木、設施瓜菜種苗、畜禽良種等產業體系仍不完善;后端冷藏冷運、品牌包裝、市場信息及紙箱加工等關聯產業發展滯后,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為0.93:1,低于全國2.5:1、全省2:1平均水平。二是經營主體實力有限,市場銜接能力較弱。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小,與農民利益聯結不緊密。種養大戶、農產品銷售大戶協同發展不足,未能形成高效聯動效應。小農戶多處于收益低的種植環節,市場信息獲取慢,交易成本高。三是規模經營面臨勞動力短缺,人才供給不足。農村老齡化嚴重,青壯年勞動力缺乏,政策對返鄉創業人才吸引力度不夠。四是對傳統要素投入依賴度高,科技貢獻率低。農業標準化、智慧化程度不高,缺乏高科技企業參與。農業設施裝備現代化水平不高,優勢產業抵御冷凍、冰雹等自然災害能力不強。
三、延安鄉村產業振興的優化路徑
新時代,延安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應該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抓重點促全面,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條。在聚焦蘋果、畜牧業、設施農業、小雜糧四條產業主鏈基礎上,強產業、促融合、增效益,落實鏈長制、繪制鏈譜圖。面向市場需求,拓展多種功能,學習借鑒“千萬工程”經驗,努力把“好資源”轉為“好產品”,助力集體經濟“消薄培強”。二是構建立體式復合型現代經營體系,增強發展活力。依托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優勢,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作用,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三是完善利益共享機制,使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結合。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以各方投入為基礎搞好利益分配,增加小農戶收入分配比重,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依托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多元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有效結合。四是發揮政府與市場協同效應,推動構建長效機制。政府充分發揮政策規劃、示范引導和投入撬動作用,市場積極發揮投資引領、產業融合引領、帶動致富引領作用,構建鄉村產業振興長效機制。五是注重科技創新驅動,強化產業振興人才支撐。吸引高層次人才,以節本增效、質量提升、產品研發為方向,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團隊或產業聯盟,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術難題,加快新品種選育更新,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提升防災減災能力,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今后,延安在鄉村產業振興中應該聚焦“一六四”工作布局,深入貫徹落實延安市委六屆六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抓實“千萬工程”引領鄉村振興,多措并舉助推鄉村產業發展,夯實鄉村全面振興的堅實基礎,為譜寫陜西新篇、爭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濃彩。(作者系延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副教授)
來源:延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