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行情回暖,金融“李鬼”就又出沒了。包括3月12日發布金融詐騙提示的東興基金在內,2024年開年才短短兩個多月,就有不下10家基金公司遭遇“李鬼”,不僅公司員工、APP,甚至注冊地址、營業執照都被冒用,還有基金公司子公司也成為作案對象。
過往,基金公司針對這類行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布澄清公告,但情況并沒得到明顯改善。針對此,2024年基金公司還展開了更為具體的詐騙案例普及工作。此外,今年以來還有四川、河北等地證監局加大了風險提示力度。揭露了一批打著ETF期權、合格境外投資者等名義的非法投資活動。
有公募開年兩度遭遇“李鬼”
根據東興基金3月12日公告,近期有不法分子冒用“東興基金”或“東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名稱、標識,假冒該公司員工提供非法證券咨詢活動。公告顯示,不法分子以提供網絡公示的公司注冊地址、辦公地址、營業執照等手段,涉嫌以退費名義,通過電話、手機應用程序(APP)、百度、微信、微博等渠道向公司客戶發送詐騙信息,誘導客戶向其退費并進行非法資金詐騙。
實際上,開年以來遭遇“李鬼”的公募并不只有東興基金。根據同花順iFinD統計,截至3月12日2024年以來發布金融詐騙風險提示的基金公司已不下10家,包括安信基金、尚正基金、博遠基金、東吳基金、長信基金、大成基金、融通基金、嘉合基金、東方基金、華潤元大基金等公募。其中在今年1月底,大成基金發布《提醒投資者謹防金融詐騙》公告稱,據客戶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該公司名義,設立仿冒APP、網站誘導投資者充值、退費進行詐騙等非法活動。
不僅如此,基金子公司也成為“李鬼”作案對象。根據安信基金年初公告,有不法分子假冒該公司和公司子公司(安信乾盛財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及公司員工名義,虛構投資培訓組織,發布不實信息,誤導投資者,涉嫌向投資者實施詐騙活動。安信基金強調,該公司子公司及公司員工、子公司員工未向公眾投資者提供任何有關個股、個券的投資分析、預測或者建議等證券咨詢服務,切勿參與任何冒用公司及子公司名義舉辦的線下會議或線上社群(含直播等)。
甚至,還有基金公司在開年短時間內,就兩度遭遇“李鬼”。今年1月和3月東吳基金分別發布提示公告,均提及網絡上有不法分子假冒東吳基金APP、網站,誘騙客戶進行投資,非法進行詐騙活動。而根據東方基金2月發布的公告,根據投資者反映,有不法分子仿冒該公司名義,打著“啟牛學堂退費”的旗號,引導投資者下載“東方聯辦”APP進行基金交易,通過“購買基金增值退學費”的方式騙取投資者錢財。
基金公司總結三種作案手法
據了解,基金公司針對“李鬼”行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布澄清公告,但情況并沒得到明顯改善。針對此,2024年開年以來除發布公告外,基金公司還展開了更為具體的詐騙案例普及工作。
先來看基金公司。諾安基金在今年2月期間連發兩篇推文,揭示了不法分子的作案手法和代表性案例。諾安基金表示,近期市場上冒充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不法證券經營活動的情況頻發,不法分子利用公眾對正規金融機構的信任進行詐騙,不僅給投資者帶來了資產損失,也給金融行業帶來了不良影響。諾安基金列舉到這樣一個案例:
王先生收到一條“陌生人”添加好友申請,王先生通過對方申請后,對方先是和王先生探討家長里短、分享生活趣事,隨后分享了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對方自稱最近在某知名基金公司平臺上做投資,只要下載他們的APP,往里面充值達到一定金額后就可以返現,充值金額越大,返現就越多,簡直是穩賺不賠。
王先生被高額利潤所吸引,通過此好友分享的鏈接下載了APP。打開APP后映入眼簾的就是基金公司的LOGO、營業執照、基金產品、客服投訴渠道等頁面展示,看起來還挺正規。隨后,王先生注冊了賬戶并往里充值5000元錢,沒過多久就收到了500元的返現金額,并成功提現。這讓嘗到甜頭的王先生充分相信了這個“賺錢項目”,立馬加大了投資,直接往里充值了2萬,但這次提現卻沒那么順利了。
王先生通過該APP上的客服通道進行咨詢,客服人員告知賬戶資金被凍結了,需要增加資金購買基金對沖才能解凍。為盡快把錢拿出來,王先生按照要求進行了多次充值,但再也沒有收到返現,甚至連充值的本金都無法提取出來,APP上的客服人員和所謂的“好友”也銷聲匿跡。王先生最終被騙金額高達5萬元。
通過此,諾安基金總結出不法分子常用的假冒方式有三種:
一是發布假冒基金公司客服熱線,待投資者撥打后套取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賬戶及密碼等信息實施詐騙。
二是假冒基金公司網站、APP,編造高回報的投資方式,誘騙居民充值、轉賬。
三是假冒基金公司知名基金經理或其他員工,開立社交賬號、發表市場觀點,誘導投資者加入非法投資群后實施詐騙。
來源:諾安基金
多地證監局發布風險提示
實際上,今年以來的金融詐騙不僅存在于基金領域,打著ETF期權、合格境外投資者等名義的非法投資活動更是層出不窮。從各地證監局近期發布的風險提示來看,這些非法作案手法和上述基金詐騙案例均有一個共同之處:APP等第三方互聯網軟件。
根據四川證監局2023年末發布的公告,四川證監局此前配合公安機關查處轄區首例“期權類”非法經營案,涉及投資者上萬人,涉案金額8300余萬。
具體看,2020年4月王某、吳某等人購買軟件開發服務,組織搭建“上證ETF期權”、“滬深期權”、“期權策略通”等3套具有分倉功能的期權交易軟件,私自接入證券公司交易系統,使交易軟件具備交易“上證50ETF”期權的功能。隨后,王某發展李某、許某、梁某等人成為多級代理商,設立石家莊市盛鄴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滬深期權軟件開發有限公司、洛陽滬深期權信息咨詢有限公司等多個市場主體,通過互聯網渠道夸大宣傳、誘導不合格投資者參與期權交易。
公告顯示,上萬名投資者注冊成為該軟件用戶,綁定銀行卡,充值入金并開展期權交易,軟件后臺對每單交易自動收取15元手續費。為攫取更多收益,各級代理商通過微信群等方式,唆使投資者頻繁操作。投資者因未能有效識別期權交易性質及風險,遭受嚴重資金損失。該案件經過縝密偵查,于2021年4月底開展統一收網行動,抓捕犯罪嫌疑人32名,主犯王某被判處有期徒刑5年,其余從犯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至4年不等,共處罰金110萬。
2024年2月,河北證監局發布關于防范非法證券活動網上信息的五條風險提示:
一是不要迷信所謂“金融高科技”。一些不法分子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炒作“區塊鏈”等概念,通過發行“虛擬貨幣”“虛擬資產”“數字資產”等方式吸收“真金白銀”,侵害公眾合法權益。
二是不要輕信電話、直播間、微信群、微信公眾號、QQ、APP、博客、微博、股吧、論壇、網站所謂的“股神”“專家”“老師”,很可能是股市“黑嘴”非法薦股設下的“殺豬盤”陷阱。
三是不要輕易在來路不明的網站投資、理財、充值,不要輕易點擊安裝他人推薦的來路不明的APP,不要認為能安裝的APP就是正規安全的。
四是不要相信原始股境外上市的謊言。虛假宣傳購買原始股境外上市可獲取高額收益,具有詐騙或非法集資等違法行為特征。有關公司及其股東向境內公眾售賣“原始股”也將承擔法律責任。
五是不要輕信所謂“維權機構”“維權人士”能夠幫忙追回損失,小心二次上當受騙。
(來源:證券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