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隨著能耗“雙控”和“雙碳”戰略的提出,榆林依托傳統農業巨大優勢,提前謀劃布局,榆陽輕紡產業園、神木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園區集群項目助力全市產業上檔升級,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走進榆陽輕紡產業園,一排排多層標準化廠房整齊排列,廠房內機器轟鳴,入駐企業正開足馬力生產經營。在園區二期施工現場,同樣一派繁忙景象,公租房、展覽展示中心、紅太羊絨產業深加工基地、通海羊絨紡織生產基地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力爭早日投產……
近年來,榆陽區搶抓振興傳統羊毛絨產業機遇,以園區集群項目助力全市產業上檔升級,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產業鏈和產業配套服務,打造榆林最大的輕紡產業集群,形成集生產、研發、物流和售后于一體的輕紡產業綜合服務區。目前,榆陽輕紡產業園累計完成投資50億元,聚集22家市場主體,解決4500余人就業。2023年,生產輕紡產品280萬件,實現產值3.36億元。
成立30余年的榆林市紅柳制衣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拎包入住”輕紡產業園的企業。自2019年入駐園區后,研發、生產、質量、企業形象等得到提升,產品市場認可度提高,年生產能力更是達80萬件(套),產品暢銷西北、華北、東北等17個省、市、自治區。
“進入園區后,作為企業家我們信心十足,不僅生產環境得到改善,政府還多次組團帶我們出去參觀學習,助力企業走品牌化的道路。”紅柳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長紀素梅說。
經過8年的發展,榆陽輕紡產業的發展版圖多點開花,紅太羊絨、通海羊絨等行業龍頭企業紛紛落地園區。尤其是計劃今年8月建成投產的紅太羊絨全產業鏈項目,將利用河北浩麗羊絨科技有限公司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和成熟的市場營銷渠道、運營管理經驗,以及與喬治阿瑪尼等國際一線品牌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推動榆林毛紡織產業向國際化、高端化發展。
“我們將繼續引進、扶持一些輕紡龍頭企業,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力爭將產業園打造成集研發、加工、檢測、展銷和自主品牌培育于一體的百億級國家羊毛絨產業創新發展高地。”榆陽產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王建軍說。
立足資源稟賦,神木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以“興羊增牛促禽、降本提質增效、產業化經營”為突破口,通過規模養殖獎勵、出欄補貼、良種補貼等優惠政策,激發當地畜牧業發展活力。
入駐園區的澳牛牧業是集飼料種植、牛只養殖、生態觀光、鄉村旅游于一體的現代化肉牛、種牛養殖企業。從2022年起,累計從澳大利亞、新西蘭引進優質純種能繁母牛2600頭,現存欄5300多頭,預計2025年存欄萬頭以上,發展飼草種植基地5萬畝,年可實現產值2億元,帶動肉牛及飼草料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澳牛牧業養殖場,遠遠便能聽到此起彼伏的“哞哞”牛叫聲。寬敞的牛舍內,一頭頭膘肥體壯的牛兒怡然自得地吃著草料。
據澳牛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雄介紹,這些草料是根據牛的不同生長階段制作的“定制菜”,可充分滿足牛的生長需求。公司還給牛制定了科學的免疫流程,定期對牛進行健康檢測,確保每一頭牛健康成長。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現代化,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業科技、科學管理,我們實現了從靠傳統經驗到靠科學技術養殖,單體牛佩戴電子耳標,運用5G技術,可監控每頭牛的體溫、發情、運動步數等健康數據,實現種牛養殖的數字化、智慧化、系統化。”說起科學養牛的方法,張雄如數家珍。
以村企結對、工農融合、以工哺農為契機,澳牛牧業還采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牧場提供犢牛和飼養技術由農戶養殖,育肥后由牧場收購,屠宰加工后統一銷售。這樣既提高了絕大部分農戶收益,又保障了牛肉品質,打造神木澳牛優質高端牛肉品牌,最終實現聯農帶農、合作共贏。
農戶養殖犢牛的消息燃起了周邊村民的致富信心。在養殖場干了3年的神木市西溝街道豐家塔村村民高榆社早早就報了名,盤算著申領幾頭牛。“這里一年四季都能打工,收入穩定,還可以自己養牛增加收入,這日子越過越好。”高榆社說。
據測算,“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預計惠及當地農戶近1萬戶,每戶年均增收5000元至1萬元。
“我們以創建國家級進口種牛繁育基地為目標,希望能夠輻射帶動神木農戶養牛,在引導肉牛產業走出全新營銷路徑的同時助力鄉村振興。”張雄說。
來源:榆林傳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