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晚,在華燈初上的法國巴黎,一名身著盛唐華服的女子出現在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一間中國文物展廳內。她身著綠色交領寬袖短襦,外罩絳紅色底花半臂,下穿紅色曳地長裙,肩披米白色披巾,腳步輕盈徐緩,穿梭于石佛造像之間,與陶俑和壁畫擦肩而過,仿佛正穿越歷史的風塵,走向今天的世人,訴說“當年的故事”。
當晚,由北京服裝學院主辦的“跨越時空的遇見——中國傳統服飾國際時尚傳播展演”之敦煌復原服飾展在法國吉美博物館上演,百余名中法嘉賓共同見證了一場跨時空之旅。
作為展演的25套服裝之一,這名模特的唐朝妝飾其實是對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供養像服飾的藝術再現。該畫像由于遭受流沙掩埋、潮氣嚴重侵蝕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被發現時已漫漶不清。敦煌莫高窟地處中國西北部的沙漠之中,遭此厄運的壁畫遠不止這一幅。2018年,敦煌研究院聯合北京服裝學院等四家機構共同成立“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致力于深入研究敦煌服飾文化。
如今,在多方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敦煌石窟壁畫服飾得以重獲新生,并登上國際舞臺大放異彩。據介紹,本次展演呈現的服裝由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團隊復原設計,其原型遵循了敦煌石窟壁畫中多個歷史時期的人物服飾造型,包括天人、供養人、侍女等多重身份,以及鮮卑、吐蕃、于闐、回鶻、黨項、蒙古等多種民族,工作團隊從工藝、面料、結構、紋樣、色彩等多角度復原了畫中人物服飾。
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執行主任、副研究員崔巖表示,敦煌本身就是一個國際IP,敦煌文化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她相信,開放包容的敦煌文化更容易在法國人當中引起共鳴,從而吸引他們走近中國文化。
作為觀展嘉賓之一,法國藝術家洛朗絲·德馬利亞夫(Laurence de Marliave)對展出服裝的“詩意配色”贊不絕口。她在表演結束后由衷地感嘆:“這是一場動人而優雅的走秀,它將我們帶回了古代中國。”她表示,自己一直癡迷于中國傳統服飾的圖案和絲綢面料。
法國高級定制和時裝聯合會執行主席帕斯卡爾·莫朗(Pascal Morand)說,這場展演表明中國文化是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他觀察到,很多中國年輕品牌都在向“國潮”靠攏,而“國潮”能夠更好地幫助年輕品牌和設計師崛起。如今,中國時裝在國際上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一些中國年輕設計師和品牌的身影近期出現在巴黎時裝周。他認為,中法兩國未來在時尚產業合作方面潛力巨大。
崔巖表示,她希望借助巴黎這座“時尚之都”的平臺,讓海外時裝設計師等業內人士有機會從敦煌服飾文化中汲取養料,滋養其創作,助力全球時尚產業的豐富與發展。
本場活動是敦煌復原服飾展首次“出海”,第一站便選在了與敦煌這座古代絲綢之路重鎮淵源頗深的法國吉美博物館。該博物館是亞洲地區之外最大的亞洲藝術品收藏地之一,藏有大量敦煌文物。
吉美博物館館長揚尼克·林茨(Yannick Lintz)在活動現場強調,敦煌文物是吉美博物館中國館藏的核心,本次敦煌復原服飾展也是吉美博物館內首次舉辦時裝秀。“我很高興能夠將歷史遺產與其當代的創造性產物連接起來。”她說,今年是中法建交六十周年,吉美博物館將為此舉辦貫穿全年的慶祝活動,像敦煌復原服飾展這種展現中國創造力的項目就非常有意義。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