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5方面20項重點任務。這樣的重大部署既能促進消費、拉動投資,也能增加先進產能、提高生產效率,還能促進節能降碳、減少安全隱患,既惠民、又利企,可謂一舉多得。
對“以舊換新”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我國實施了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行動,取得很好的效果。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細心的人也會觀察到,以舊換新,是為新設備、新產品騰出地方,但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那么,“舊的”如何去、去到哪兒合適呢?
本輪“以舊換新”就回答了這個問題。《方案》要求,實施回收循環利用行動。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進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有句話說得好,廢品是放錯位置的資源。以鋼鐵為例,去年我國回收利用廢鋼鐵約2.6億噸,保障了20%以上的粗鋼生產需要。應當看到,加強回收循環利用,對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增強資源安全保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一樣,回收循環利用也是一個“大產業”。今年2月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將達到5萬億元。
把“錢景”變為“實景”,還需要進一步打通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堵點和難點。比如,廢舊手機回收難,難就難在信息安全沒保障,智能手機綁定了大量個人信息,在沒有針對性的監管環境下,信息安全存在隱憂,因而不少人的態度是“寧愿閑置也不賣”;又如,我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主要分布在城市中,而覆蓋率較低、缺少配套分揀加工設備、運輸儲存不便等問題突出,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回收網點不足的問題更加明顯……
不論是“加快‘換新+回收’物流體系和新模式發展”,還是“鼓勵對具備條件的廢舊生產設備實施再制造”,政策層面已給出了具體指導。對于相關部門來說,一方面要統籌協調和全過程管理廢棄物產生、回收、運輸、加工利用、無害化處置等多個環節,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回收行業管理,依法打擊回收和二手商品交易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本輪“以舊換新”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堅持市場為主、政府引導。對于業內相關企業來說,理應抓住政策機遇,積極主動作為。以二手手機交易為例,一方面可以通過自建平臺,以上門回收等多種方式,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實現以舊換新;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建立專業化的電子產品質量評估和驗機服務體系,并借助大數據等機制,讓價格更透明、售后服務更完善。如此,才能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的積極性,擴大商品流轉效率。
萬億“新”藍海,可從“舊”中來。讓“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各司其職,“放錯位置的資源”方可實現更大的價值。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