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一直是金融服務的重點對象之一。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更要集中金融資源,更好服務科技創新,打通金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在增強新發展動能上發揮出更大作用。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伙伴”,企業通過銀行貸款、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獲得發展所需的資金,用于技術研發、產業升級等。近年來,我國金融系統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底,專精特新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達18.6%和21.9%。當前,我國經濟處于新舊動能換擋期,如何進一步發揮金融對科技創新和產業進步的支撐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已成為金融系統的必答題,對于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引導更多資源流向科創領域是金融賦能的基礎。宏觀調控部門應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等工具,確保更多資金活水精準滴灌到新質生產力聚集的科創企業,為它們提供低成本的融資渠道。金融機構必須提高認識,把服務新質生產力當成現階段的核心任務,圍繞服務好“新”字做文章、優服務,探索推出更多適合初創期科創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比如銀行可強化“投貸結合”產品的應用,即在貸款協議中加入股權投資的條款,通過這種投貸聯動的模式,銀行可以在科技企業成功后分享其高回報,以此來平衡貸款可能帶來的潛在損失。
優化直接融資環境有利于加速科技創新。由于初創期科技型企業普遍存在固定資產少、前期投入高、不確定性強等特點,且往往不具備可抵押資產,銀行對其放貸時不免會有顧慮。相比之下,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等直接融資方式則更加匹配初期科創企業的特征。相關管理部門應繼續優化發行上市、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制度,使之更貼合新質生產力企業的特性和需求,增強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同時,進一步支持私募股權創投基金的發展,不斷暢通“募投管退”各環節,并通過明確基金職能定位、給予稅收優惠、適當降低返投比例等政策手段,引導股權投資機構敢于投早、投小、投科技,讓有潛力的企業盡早在資本市場得到支持。
強化風險管理能力是促進創新資本形成的保障。培育新質生產力,就意味著大量資金會流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企業,金融機構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種類也會隨之增加。金融機構應通過完善風險管控方式,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做到對風險的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從而有效保護資產安全,實現自身穩健發展,提高金融服務的可持續性和可靠性,進一步激發市場對發展科技創新、新質生產力的信心,推動更多金融資源向這一領域匯聚。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