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包括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在內的資管市場明顯回暖。
近日從獲取的數據匯總顯示,包括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和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和浦銀理財在內的11家理財公司,2月管理規模增長約69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4900億元。招銀理財、交銀理財、光大理財、農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還調整了旗下多只產品的規模上限,調至百億元及以上的產品不乏甚者。
公募基金的規模也在大幅增長。中國基金業協會3月18日披露的數據顯示,2月末146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單月增長將近2萬億元。
銀行理財規模大幅攀升
根據獲取的數據測算,截至2月末,上述11家主要理財公司的存續余額(理財公司管理口徑)站上17.3萬億元,較上月增長約6900億元。分主體類型來看,其中5家股份行理財公司管理規模合計約8.88萬億元,而6家國有行理財公司管理規模則共約8.43萬億元。
據中信證券測算,按照時點口徑來看,2月末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約為27.7萬億元,月末時點規模較上月末上升約0.83萬億元;按照日均口徑來看,2月理財產品日均存續規模達27.56萬億元,較上月提升約0.46萬億元。
從貨架品類來看,2月銀行理財公司規模的快速恢復主要得益于固收類產品的較大增長。根據數據統計,上述11家理財公司的固收類產品單月增長超7000億元,較年初增長超5300億元。與此同時,現金管理類產品也明顯回升。數據顯示,上述11家理財公司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單月增長超2400億元,已基本恢復至2023年年末的水平。
由于1月、2月股市波動顯著,含權類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也受較大影響。在此背景下,占市場比例并不大的混合類和權益類理財產品,其規模仍在繼續萎縮。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前2個月,上述11家理財公司混合類產品減少約360億元,降幅約8%,其中大部分來源于國有行理財公司;權益類產品方面,規模則減少約40億元,降幅約14%,2月存續余額僅約250億元。
展望3月這一季末時點,中金公司(34.470, 0.06, 0.17%)認為,今年或將表現出與往年不同的新趨勢——3月理財規模環比可能不會萎縮,或者變化不大,主要是一方面存款利率下降后理財收益率存在優勢,另一方面季末回表的影響有減弱跡象。
公募規模新增近2萬億元
受益于市場的快速回暖,占據資管市場“頭把交椅”的公募基金也迎來了規模大增。
3月18日,中國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公募基金資產凈值合計29.30萬億元,較1月末的27.36萬億元環比凈增約1.94萬億元。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債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規模上漲,漲幅分別為17.93%、7.55%、5.77%。此外,貨基、QDII基金的規模漲幅分別達到7.16%、10.28%。
從基金發行端來看,由于近期債市表現較好,債券型基金在新發基金中的占比近70%,發行份額約250億份;同時,基民認購債券型基金的積極性大增,也帶動著債基規模進一步增長,總體份額增加了近2300億份。
萬億俱樂部迎“新兵”
伴隨著理財市場的進一步回暖,又有一家理財公司的存續規模突破了萬億元。
繼招銀理財、興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等5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之后,浦銀理財也開始躋身萬億俱樂部。從相關渠道獲取的數據顯示,截至2月末,浦銀理財的管理規模達到1.02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700億元。至此,加上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交銀理財等五大國有行理財公司,萬億俱樂部的成員數量已增至11家。
2月,國有行理財公司的規模恢復也在加速。據測算,六大國有行理財公司單月增長規模將近3900億元,環比平均增速約4.84%;上述5家股份行理財公司單月增長的規模則約3000億元,環比平均增速約3.56%。
具體來看,規模基數相對靠后的浦銀理財,2月的增幅在上述11家理財公司中最大,信銀理財單月規模增長超900億元則排在絕對值榜首,另外工銀理財、交銀理財2月的規模增長也均超800億元。
頻頻上調產品規模上限
近3個月,中證全債指數漲幅達2.82%,債牛行情持續演繹。
從理財產品收益率來看,受益于債市延續向好和股市回暖,2月純債型和非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分別為4.04%、5.30%。中信證券表示,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延續較好的收益表現,而非純債型產品收益率明顯較純債型產品更優,主要受益于當月權益市場的回暖。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在債市整體表現較好的情況下,“賺錢效應”有所加大。2024年以來,“賺錢效應”較為明顯的最小持有期產品,規模持續增長,截至3月13日已累計增長7800億元,周均增長規模在700億元左右,非現金管理類日開產品規模也累計增長約3600億元。
顯而易見,這波行情吸引了更多投資者入場,也催生了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募集的積極性。3月中旬以來,光大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均對旗下多只產品調整了募集規模上限,包括一些短期的最低持有期產品、14個月或15個月定開產品等,規模上限均從30億元上調至50億元。部分理財公司在公告中表示,此舉是“為滿足廣大投資者的需要而增設產品份額”。
針對產品募集上限集體上調的現象,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在債市走牛的帶動下,產品開始受到投資者熱捧的信號。目前,銀行理財規模快速上升,與債市的刺激不無關系。短期來看,銀行理財募集的情況比較理想,但未來難免出現震蕩的情況。
某股份行的一位客戶經理表示,近期咨詢購買銀行理財的客戶明顯增多,對比較低的定期存款收益,客戶更傾向于購買銀行3個月或5個月等半年期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
(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