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前后,“網紅零食”淀粉腸被曝光添加雞骨泥,陷入“塌房風波”。多個知名品牌發布安全聲明書,經銷商和廠家“吃播”自證,就連路邊售賣的阿姨也要“出示文件”安撫顧客……雖然往日的口碑部分還在,但“退貨”“倒閉”聲仍然不斷,不少個體戶和消費者在憂慮中觀望。
淀粉腸到底能不能吃?專家給出的觀點是:“加入骨泥并不違規,關鍵是確保原料安全。”從這個角度來看,安全透明,符合標準即可放心食用。安全,指的是其中成分對人體無害,加工達到食品級標準;透明,則是明確配料表和生產過程,杜絕以次充好,自覺接受公眾監督。
有人喜歡淀粉的廉價與軟糯,有人則覺得不放肉是“欺詐”,各有所愛,自然不能強求一致。更何況,用淀粉制腸,本就是一種較為廉價的“替代品”,是食客的情懷將其捧到了和火腿腸近似的地位。熱情褪去,也必須正視被美味掩蓋的粗糙。還有人堅持認為“要么就加好肉,要么就完全不加”,這顯然對淀粉腸的制造工藝和成本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行業及時調整,推動產品的迭代,以貼合消費者追求輕量化配料和高質量產品的新需求。
而談到行業標準,正是相關媒體調查結尾真正呼吁重視的問題。作為一款現象級的市井小吃,淀粉腸事實上一直在打“擦邊球”。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火腿腸的國家標準,將產品劃分為四個等級,其中最低等級的普通腸,淀粉含量也不應超過10%,今年7月起,《火腿腸質量通則》也將正式施行。然而這些標準針對的都是“以鮮畜禽產品、水產品為主要原料”的肉類灌腸制品,“主次顛倒”的淀粉腸偏偏不被包含在內。若參考淀粉產品相關標準執行,又存在明顯漏洞,無法約束較為復雜的肉類成分添加物。目前,有部分企業嘗試建立了淀粉烤腸的生產細則,但全國統一的行業標準仍停留在倡議階段。
近年來,淀粉腸的成本一降再降,水和脂肪含量不斷提升,配料表中的各類添加劑確實讓許多消費者感到擔憂。而令人“聞風色變”的骨泥,相關標準曾將其列為嬰幼兒輔食產品和營養強化劑,陸續也有國內外研究關注到添加食用骨泥在改善營養方面的幫助,但也有報道反駁稱其常用作寵物食品,各方觀點莫衷一是。骨泥應該取自哪些部位,用在哪里,又該添加多少?同樣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作為支撐,這就為個別商家以次充好留下了漏洞。更要看到,公眾的負面印象是長期積累的,“進價7毛賣4元5元”“烤制機器和油料不干凈不衛生”等問題也助推了此次輿情的集中爆發,顯然要接受監督的不只是配料表。
產品定位不明晰,解釋全憑一張嘴,顧客的權益和安全自然得不到保障。唯有盡快厘清相關標準,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才能切實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