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產業鏈將在深度調整中艱難適應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和經濟競爭環境,而中國的新朝陽產業也將在復雜因素作用下遭遇更多不確定性,端正心態、做足準備是必要且緊要的。堅定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堅定行進于世界潮流中,跑出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種種外部聒噪與遏制必將淪為歷史的塵埃。
近期,西方媒體集中發聲,污蔑以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中國工業制造品出口威脅他國產業發展,稱中國的“過剩產能”會沖擊世界經濟。樹大招風,“新三樣”持續成為我國外貿出口新增長點的同時,輿論攻擊、圍堵打壓正接續而來。如何確保我們的“新三樣”在山雨欲來時立得定、在嶄露頭角后走得遠,值得深思。
遏制中國的“新三樣”,西方用的還是老套路。比如,設置議題帶節奏。有西方政客甚至編造出中國電動汽車“每分鐘都在收集數百萬美國人數據”之類無腦謊言。比如,啟動調查加關稅。繼去年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后,歐盟近日又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海關登記,為可能征收的“追溯性關稅”做準備。比如,快速立法筑壁壘。美國通過《通脹削減法案》,以3700億美元補貼支持電動汽車等產業的生產和投資。多點發力,沆瀣一氣,就是要澆滅中國“新三樣”的紅火勢頭。
追求發展、立于潮頭,是各個國家的普遍心愿,但市場終究要靠實力說話。誠如業內人士所言,中國光伏產業是經歷了“至暗時刻”,突破了西方重重圍剿才實現技術引領的。中國電動汽車在十多年前也還是西方拿望遠鏡都找不到的存在,靠著咬緊牙關摸爬滾打,如今才站到了第一梯隊。中國“新三樣”暢銷世界是市場經濟規律使然,并非依靠所謂的“不公平做法”。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也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通脹壓力,為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新三樣”磨刀霍霍,實屬病急亂投醫,自己不追求“跑得更快”,卻試圖“絆倒別人”,到頭來只會損人不利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今日中國的高質量發展是以創新驅動的,有強大的內生邏輯為支撐。但日漸密集的明槍暗箭也提醒我們,全球制造業向低碳轉型的進程,“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進程,恐怕會相當艱難。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正常貿易往來受阻,都已成為常態化風險。而今年又是全球“超級大選年”,約5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權力新拐點”,會影響各國政策和全球格局。全球產業鏈將在深度調整中艱難適應新的地緣政治格局和經濟競爭環境,而中國的新朝陽產業也將在復雜因素作用下遭遇更多不確定性,端正心態、做足準備是必要且緊要的。
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在封鎖中突圍,于打壓下超越,是過去七十余年中國許多產業發展的共同經歷。歷史證明,來自外部的沖擊當然會對中國經濟造成短期影響,但從長遠看,決定中國未來發展的因素仍在國內,把握主動的關鍵,依然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回溯以“新三樣”為代表的產業新名片的形成,是旺盛又具差異化的國內市場,為制造業補鏈強鏈提供了強勁內生動力,內循環暢通起來,帶動外循環發展,從而把國內市場的規模優勢轉變為全球市場優勢甚至是行業發展的標準優勢。這個意義上,我們應當充分利用擁有多層次市場需求的有利條件,鼓勵更多企業進行新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在一波波需求漸次釋放中,全面進軍制造業高點,讓“新三樣”變成“新多樣”。
與內需一體兩面的,則是科技創新。“新三樣”的出現,根本上是新技術驅動的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要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高端芯片、工業母機,到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再到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新業態新產品加速涌現就有了保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9%,其他科研單位為13.3%、企業為48.1%。這意味著,眼下我國依然有相當比例的面向經濟主戰場的研究成果在實驗室沉睡。既重視“從0到1”的原始創新突破,也關注“從1到無窮”的成果轉化應用,進一步捋順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打通阻礙創新成果轉化的壁壘,我們還有很大的可為空間。
風雨多經人不老,關山初度路猶長。中國人有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意志和能力。堅定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堅定行進于世界潮流中,跑出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種種外部聒噪與遏制必將淪為歷史的塵埃。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