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無聲, 歲月有言。
帶著深深的期待,
伴著自然的旋律,
我們如約而至,
共赴一場知識與智慧的精神盛宴。
羅鳴亮老師執教的課例《三位數乘一位數(拓展)》。整節課以傾聽、表達、轉述、批判、澄清、接納、共識、求援、互助、合作的說理方法貫穿始終。課尾羅老師的經典小結:“算法只是知識,選擇才是智慧?!奔恼Z學生,未來的學習更需要今天這樣的方式,也就是靠你們自己。既求取所想,又少教多學,具有很高的教學機智,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在講座《新課標如何在課堂落地》中,羅老師主張去掉單極化的教學方式,由此釋放課堂說理的時空。說理旨在作為拓展、豐富學習方式的途徑,讓學理、教理在相對周密的辯論、批判過程中更具說服力,未來的學習絕不只是墨守成規、依賴路徑,它需要用你所掌握的知識去思考、去選擇和再創造。說理的課堂學習方式使學習者主動運用原有的知識經驗思考新問題,表達新觀點,做到知行合一,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強震球老師執教的課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強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的面積,讓學生猜一猜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猜測”、“驗證”、“深入探究”等教學活動中,一步步自主探究,感知知識的形成,經歷觀察、想象、比較圖形異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沿高剪”、“平移拼”,“找聯系”的活動中理解轉化實質。他的課讓我們感受到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所在。
強震球老師在《教學,指向“學生理解”》講座中,從“如何為學生的理解而教”、“為何為學生的理解而教”、“教學中實際案例改進”三方面進行深度剖析,為老師們指明了新課標理念下課堂教學研究的新方向。
顧志能老師執教的課例《“圖形的運動”練習》。他首先通過談話喚醒學生關于圖形運動的經驗,再以還原打亂的拼圖為任務,精心設計智慧風暴環節,從整體的視角、從聯系的視角,實現對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深度把握—都是圖形的運動,都是全等的變換,只不過變換的形式不同而已。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創新求異的寶貴思維。
顧志能老師在《讓對稱軸彰顯“運動”本色》的講座中,向我們介紹了小學階段“圖形的運動”涉及平移、旋轉、軸對稱、放大(縮?。┑戎R。學生不把軸對稱看作是圖形運動的方式,是因為受到相關數學名詞的干擾和教材編排帶來的影響。教師要準確把握軸對稱知識的數學本質,基于現有教材創新教學思路,初次教學時引入“翻折”,再次教學時強調“找,點”,綜合練習時引導“建聯”。如此,能讓軸對稱知識的教學彰顯本質,并使學生充分體驗和深刻理解,實現認知的實提升。
賁友林老師執教的課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這節課讓同學們在操作、觀察、思考、比較和交流等活動中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認識由粗糙的日常理解轉向了精致的數學理念。
在課堂開始,賁老師以幽默親和的語言和同學談話,在談話中,和同學們建立了信任感,并讓學生自己制定課堂規則,會聽講-會鼓掌-會補充,也為我們以后的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在課堂中,賁老師始終以學生為主題,把課堂真正變成學生的課堂,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熱情高漲。在鼓勵學生自信大膽的發表自己觀點的同時,既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又加強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賁老師以層層遞進、剝繭抽絲的方式,讓學生一步一步去思考、去探索,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會對這節課印象深刻,引發我們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讓學生有更多的表達機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
聆聽賁友林老師的講座《學為中心數學課堂:多聲對話的世界》,收益頗多。
課堂,是教師和一群學生“在一起”學習。面對數學學習任務與數學問題,一個班級的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當想法有所不同時,多樣化也就出現了,課堂成為多聲對話的世界。教師應該參與對話,實現師生共享共識,互學共進。
教師要對“錯誤”重新認知,了解“每一種想法都是有價值的”。課堂要形成多種想法交流的氛圍與基礎,學生有話說,也愿意說。教師要提供給學生機會,讓他們把自己想法與大家展示、交流。教師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是否聽清、聽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會說、會聽。
呂英老師執教的課例《時間在哪里》。融合了游戲、中國傳統文化、消防安全、地震演練等多種元素,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看一看、想一想等活動一次次地調動學生多感官感受時間,真正做到了學用結合,讓孩子們懂得珍惜時間,熱愛生命,熱愛祖國!
吳恢鑾老師的《釘子板上玩面積》為孩子創設了開放、自由的探索空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碰撞反思等探究活動中,積累了分割、轉化等思想活動經驗,培養了空間想象力與推理能力,體悟到數學的好玩與神奇。
吳恢鑾老師的講座《數學實驗:從坐中學到做中學》基于"數學實驗"內容開發的學習方式探索,以"意義邏輯"的方式進行數學探索與研究,實現"內容"與"方式"的高度優化與協同,促進學生從"被動學習、訓練學習、淺層學習"走向"主動學習、探究學習、深度學習"。
朱德江老師執教的課例《正比例關系》。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辨析等活動,體會兩個數量之間變化關系的特點“變中找不變”,從中發現規律,體會并歸納理解正比例關系,把課堂交給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發展核心素養。
鮑老師的講座《小學生量感的行為表現及教學評價》從多個角度,多個領域,對度量在數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進行了詳細分享。不僅談到了度量,量感,還談到了空間,統計與概率方面。讓我們感受到了數學中各個方面的聯系,感受到數學的本質是度量。讓我們一線教師有章可循,有法可用。
張靜老師執教的課例《分一分》。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自己分一分,畫一畫,認識到平均分整體和部分的一致性。繼而上升到用分數表示“一半”問題的解決方法,有效地把量感和數感相結合。整節課引導學生挖掘孩子數學思維,讓孩子對分數有一個深入的認識,尊重了學生的意見,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徐長青老師執教的課例《乘法分配律》沒有華麗的開場白,沒有絢麗多彩的情境創設,而是從生活化的談話來引入新課。徐老師從快速口算、 多元方法解決教學樓平面圖的占地面積、采用生活中常見的握手活動來類歸遷移、 回歸生活情境這四個方面來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我們無不為他匠心獨具的教學設計,精湛的課堂教學藝術而嘆服。運用精煉的語言將學生帶入課堂,并讓學生熱情高漲,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何月豐老師執教的課例《口算乘法》,課堂上用復習導入為本課探究新知奠定了知識基礎。巧妙應用點陣圖,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理解兩個計數單位相乘會得到新的計數單位,再算結果有幾個這樣的新計數單位,重視知識形成的過程,直擊數學本質,體現運算的一致性。
何月豐老師在講座中提出,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就是對運算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具有共性的認識。每一次數系擴充后的運算教學,是感悟運算一致性的最佳時機,這樣的課也往往是感悟運算一致性的關鍵課,教好這些關鍵課,能讓學生更好地感悟運算的一致性,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
蔡宏圣老師上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面對突發狀況臨時調整課程,讓學習真實發生,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感受自我的創造、去探索分數產生,同時培養了孩子們的推理意識。課后講座中“結構化地學建構結構化的認識”讓老師們對課堂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感受到課堂的無限魅力。
聆聽馬俊華老師的講座,使每一位老師都受益匪淺,在幽默自然、妙趣橫生的言語中體會到的是真實、真誠與真心,既有學識上的提升,也有精神層面的滋養。馬老師通過“雞兔同籠”的經典例題,組織老師們進行互動,讓老師們感受到既要夯實學生基礎知識,也要激發學生崇尚科學、探究未知的興趣,培養學生探究性、創新型思維品質。
學習掠影
學習是最好的投資,
進步是最大的回報,
成長是最美的收獲。
知無涯,學無盡,
共思共享,聚力成長。
教育的路上我們一起努力!
(來源:杜甫川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