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同長安縣王曲鎮神禾塬與長豐種植專業合作社薛強交流小麥管理技術
“你這塊田地管理水平非常高,小麥長勢很好,但是需要預防莖基腐病的發生?!痹诳赐觋兾魇氹u市鳳翔縣橫水鎮齊村廣林種植家庭農場的麥田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員郭云忠給出了這樣的管理建議。
來到鳳翔縣陳村鎮尹家務村小麥種植大戶王軍奇的麥地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作物栽培專家黨戰平建議,要加強水肥管理,增施葉面肥,在拔節前提前追肥。揚花期后噴施磷酸二氫鉀,保障小麥穗粒數。
3月12日-16日,楊凌示范區老年科教工作者協會組織李省印、王成社、黨占平、花蕾、郭云忠、侯寶英等6名專家成立“小麥田間調研與技術咨詢服務小分隊”,先后深入陜西省10個縣區18個較大規模的家庭農場、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開展苗情調查,對麥苗長勢“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為夏糧豐收搭好豐產架子。
苗情分析 小麥生長總體良好
3月中旬,關中各地小麥普遍進入返青期,這是決定一年小麥收成的關鍵時節。經6名專家從全省18個點位的調查情況來看,一類麥田占比在85%以上,二類麥田占比在10%左右,有近5%左右的三類麥田。
目前,關中灌區東部已進入返青后期,西部及渭北地區均處于小麥返青中期。小麥正全面生長,個體健壯,基本達到葉蘗同伸,呈現出起身跡象。
在武功、乾縣、岐山、鳳翔等縣區調查中,專家發現,部分小麥田塊因播前整地質量較差、播種量過大、播種質量不高,出現分蘗細長、生長不健壯,表現為分蘗數僅1-2個,群體不足,并出現不少浮籽、“吊根”、弱苗受凍死亡現象。
“經調研發現,關中小麥苗情總體良好,但也存在播種質量不高、水肥管理失當、雜草防治不及時等問題。針對調查發現的新情況,我們6位專家有針對性地為關中小麥生產管理提出了建議與對策,為陜西糧食安全貢獻科協智慧與力量。”楊凌老科協副會長侯寶英說。
專家支招 盡管苗情好,田管不能松
小麥播種質量需提高:“部分出現缺苗斷壟和浮籽、‘吊根’、弱苗受凍死亡情況。”專家建議,種植戶至少每兩年應進行一次土壤深翻(耕深30厘米以上),在未深翻年份,播種前旋耕深度應不小于20厘米,秸稈切碎應在5厘米以下,并加強農機手培訓,實行播種前精細整地和播種后及時鎮壓,以確保小麥播種質量。
小麥適播期和播量需精準:“部分種植戶將適期晚播理解為晚播,推遲小麥播種期,這嚴重影響了小麥的正常出苗和分蘗,造成小麥群體不足。”專家建議,各地農技部門應認真做好當地主栽品種播期、播量試驗部署,精準確定各地最佳播種期和播種量,以適應當前變化的生態條件。
“雙減”栽培技術需加強:專家調查發現,幾乎所有麥田施肥都比較充足,很少發現小麥大面積缺肥現象。但若是苗期過量追肥,容易加劇土壤退化和板結。因此,專家建議各地農技部門加大“雙減”小麥栽培技術示范,積極推廣小麥“雙減”生態栽培技術。
相關配套技術需實施:專家建議要將小麥越冬前鎮壓由原來的控旺措施變為苗期管理。同時,加強玉米秸稈還田、小麥播前深翻及播后鎮壓等配套技術推廣力度,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機質,增強作物抗逆能力,減少雜草滋生,提升小麥、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小麥除草劑使用需培訓:調查發現,部分農場存在用藥種類偏多、重復使用同一類藥劑或同一種藥劑,甚至存在不同劑型違規搭配,導致發生藥害的情況。對此,專家建議各地農技部門應加強小麥及玉米田間雜草化學防除技術培訓指導,以減少除草劑種類,針對性選擇偏差、混合不良反應、時期掌握不當等問題。
家庭農場與適度規?;N植經營模式需推廣:專家調查發現,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種植的小麥,其長勢、長相及群體結構,普遍優于周邊農戶小塊農田。因此,通過集約化經營,機械化、智能化高效作業,可有效提高糧食單產、品質,增強抗自然災害與市場風險的能力,確保糧食生產與經營安全。
監防并行 “蟲口奪糧”保豐產
氣溫回升,農作物旺盛生長,病蟲害也進入快速增長期。專家建議,要做好病情、蟲情的監測與預防,確保小麥穩定生長。
小麥紅蜘蛛易暴發、傳播快、危害大。專家建議,各地在小麥返青至起身期前后需加強觀測,如發現有擴大趨勢,可選用噻蟲高氯氟、高效氟氯氫菊酯、聯苯菊酯等藥劑兌水均勻噴霧。春季氣溫相對較低,用藥時間應選擇在晴朗無風、氣溫較高的中午時段進行。
渭北旱塬麥田易受鼢鼠(俗稱“瞎老鼠”)危害,應及時采取專用藥劑插洞法防治方法(即尋找新鮮的鼢鼠洞穴,用竹竿沿洞穴垂直方向鉆小孔,將殺鼠藥劑投入洞內,再蓋上土塊即可),以防其持續危害擴大。
來源:農業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