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近年來,陜西省渭南市華州區積極實施撂荒地的復耕復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又是一年春來到,目前各鎮(街道)加快在已恢復耕地上種植農作物,力爭讓每一塊土地都發揮效益,讓那些“沉睡”多年的土地披上綠裝,重新煥發生機。
復耕復墾后的撂荒地 冬小麥長勢喜人(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進華州街道先農村,新復墾的田地上種植的小麥長勢喜人,村民們正忙著澆水、施肥,檢查小麥長勢,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農忙畫卷。看著眼前一塊塊翻耕平整的土地,很難相信這里以前是長滿雜草、無人耕種的撂荒地。據了解,這片土地是華州街道先農村村民的自留地,由于長年堆放垃圾雜物,雜草叢生,導致村民無法耕種。在耕地恢復整改要求下,村里將土地復墾并重新種上了小麥等作物,曾經村民眼中的“撂荒地”,現在變成了“希望田”。
華州街道先農村黨總支書記史紅新介紹說:“2022年通過鄉村振興,國土部門對這土地、撂荒地的復墾,我村復墾了27畝,現在都能達到耕種的標準,村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為主,小麥每年產量達到1000斤,玉米能達到1200斤。”
華州街道先農村積極處理撂荒地以備復耕
為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撂荒地整治的積極性,華州區落實了多項復耕復種補助政策,除了復耕補助,村干部還在田間地頭給群眾講明政策道理、講清利害關系,鼓勵支持群眾積極復耕復種,讓過去無人問津的荒地,如今成了搶手的“香餑餑”。村民史民育在復耕的撂荒地上種植小麥和玉米等糧食作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片土地為他帶來更多的糧食收益。
村民史民育說:“我是農民,看土地在那兒荒著感覺很可惜。國家和村里把這片地復墾了,我就承包下來,每年就種玉米、小麥,一年也能多打點糧食,每年收入1000多塊錢,撂荒地復種實實在在是件好事情。”
為抓好春耕生產工作,華州街道對撂荒地復耕工作進行再摸排監管,通過對土地進行連片平整、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實施土地流轉規模化耕種方式,較好地盤活了土地資源,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助推鄉村振興。
華州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燕學表示:“在2022年至2023年撂荒地復墾中,華州街道共復墾撂荒地8片35.1畝,現已達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分包給群眾種植三料。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們將對已復墾的撂荒地進行嚴格監管,確保糧食安全,對剩余的撂荒地將逐步進行復耕復種。”
據了解,目前華州區整治撂荒地工作已開展兩年,治理總面積1010.6畝,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華州區將堅持不懈地抓好零散閑置和撂荒地的整治工作,積極探索建立長效工作機制,進一步夯實監管責任,堅決杜絕整治一陣風,堅決防止治理后出現新一輪的撂荒。
來源:愛楊凌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