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證監會印發《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堅決破除財務造假“生態圈”。
財務造假是資本市場的毒瘤。隨著市場的發展,財務造假手法不斷翻新,越來越復雜:業績變臉有之;財務“洗澡”有之;虛假貿易有之;通過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和票據交易等“空轉”“走單”有之……甚至形成了相互依存、互為鏈條的造假“生態圈”,體現出系統性造假、上下游配合造假的特點,更具隱蔽性、欺騙性。這種造假“生態圈”發育后,危害性更大。比如,有上市公司的供應商、客戶,甚至金融機構等,共同參與并配合實施財務造假活動,從業務流、資金流、票據流方面配合虛構證據鏈閉環,構建虛假業務,極大增加了注冊會計師和監管部門發現的難度。
財務真實性是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上市公司“說假話”“做假賬”,會嚴重誤導投資者的價值判斷和投資決策,不僅損害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而且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嚴打財務造假,既是資本市場固本強基之舉,也是嚴監嚴管之重。針對財務造假的新情況、新趨勢,需要瞄準重點、精準爆破,堅決破除這種危害尤甚的造假“生態圈”。
破除財務造假“生態圈”,要義在系統性。在頂層設計上,要制定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方案,增強部際協調和央地協同。加強證券監管與各部門、地方政府數據共享,發揮合力,形成齊抓共治、有機銜接的監管協作格局。
同時,要體現針對性。要嚴厲打擊長期系統性造假和第三方配合造假,真正做到監管“長牙帶刺”“鋼牙鐵齒”。對業績“變臉”、財務“洗澡”、異常換所等有可疑跡象的公司,盯住不放,決不手軟。要更好發揮上市公司審計委員會和獨董反舞弊職能,提高內部人舉報的獎勵金額等。要壓實中介機構責任。對證券市場“看門人”打瞌睡,甚至為虎作倀等行為“零容忍”,給中介機構戴上“緊箍咒”。
此外,還要重視有效性。在國際市場上,美國安然公司財務造假及其毀滅性后果具有很強的警示作用。要大幅提高財務造假的違法成本,強化全方位立體式追責。比如,推動出臺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釋,加大對財務造假、侵占上市公司利益行為的刑事追責,從制度上解決違法成本低、“入罪難”等問題。
破除財務造假“生態圈”,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需要踏石留印,久久為功,重塑市場生態,讓造假者無處藏身。對于市場而言,這是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重要舉措,將有力釋放制度性利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