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隨著文旅的火熱,不少年輕人正在以各種形式參與到文旅發展之中。該報社近期一項面向大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超九成受訪者愿意為文旅發展出一分力,其中62.23%的受訪者非常愿意為家鄉、工作學習所在地的文旅做力所能及的事。
在這場年輕人與文旅的雙向奔赴中,因為年輕人的熱情參與讓文旅宣傳效果頻頻“出圈”,并通過社交媒體的分享式擴散傳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頂流”。從淄博燒烤到“爾濱”爆火再到天水“熱辣滾燙”,處處都留下了年輕人的身影,都與社交媒體“圖圖相傳”“沉浸式體驗”的即時分享模式密不可分。
這種沉浸式分享模式構建起了群體認同與信任,從而讓一個又一個文旅產品被發現和被接受。
一直以來,不少地方對于文旅產品的宣傳模式相對固定,呈現給游客多是“濾鏡下的印象”。其實,游客的實際體驗度、觀感度、評價等,往往更具有參考和借鑒作用。很多游客更希望從細節上去了解一個文旅產品,并以此為參照做好旅游攻略,讓自己有一場收獲滿滿的行程。
基于年輕人共同的興趣愛好、欣賞水準和消費需求,當先行的年輕人以志愿者的角色參與和投入到文旅宣傳中,就能很快走進更多消費群體的內心,贏得更多受眾的喜歡。而“照騙”和“濾鏡”多了,就很難贏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信任。在缺少更多可靠消息的時候,不少人做出決策的方法之一便是“看看別人怎么說”,因而“差評”成了較有參考性的判斷標準。
年輕人出游隨時分享如同“行走和記錄”,不僅細節化和全景化呈現出了一個景區的優劣,且以自己的實踐體驗與現場觀感,對景區進行了綜合性評價,給予了其他人更多的參考價值與評價結論,對公眾的消費選擇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這種沉浸式的即時分享體驗效果,是其他方式達不到的。年輕人的參與和分享,通過“我手寫我心”的親身體驗,滿足了潛在消費群體的實際需求,具有高度的即視感和切合度,打開了文旅產業宣傳的另一種模式,值得各地文旅業有所借鑒和思考。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