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26日發布《博鰲亞洲論壇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4年度報告——邁向零碳電力時代 推動亞洲綠色發展》。報告指出,打造零碳電力系統對亞洲實現碳中和、實現綠色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亞洲打造零碳電力系統潛力巨大,各國需要在保證電力供應、兼顧社會公平和實現可持續轉型之間找到最優解。
報告指出,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開啟了全球各國加速脫離化石能源、實現能源轉型的新階段。根據麥肯錫全球碳中和模型的測算,如要實現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C以內的目標,全球電力行業需要在2050年前減少99%以上的碳排放量,這意味著需要建立零碳電力系統。
亞洲是全球人口最多,能源消耗和減碳壓力極大的地區。據國際能源署(IEA)預測,到2025年,亞洲將消耗全球一半的電量。
報告指出,在邁向零碳電力,實現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亞洲主要面臨電力供應安全性、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碳關稅等方面的挑戰。為此,電力系統需要統籌各類資源有序發展,協調各類電源充分發揮作用,確保系統的充裕性和調節能力;同時要加強網源協調,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設施與電網的協調發展,包括建立合理的電價機制、制定配額制度等。
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副院長曹莉認為,讓綠色環境價值在電力價格中得到體現,是亞洲電力系統向零碳轉型的重要手段,綠電環境價值應以碳價作為參考基準。這樣不僅能提高清潔能源的生產優勢,同時也能夠加強對碳排放的約束。韓國、中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已相繼建立起碳市場或碳稅機制,然而,綜合考慮到經濟發展需要和社會可承受能力,亞洲國家當前的碳價整體較低,電力價格中所反映的碳價也比較有限。
亞洲發展任務艱巨,能源需求大,打造零碳電力系統的潛力也巨大。報告指出,亞洲擁有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和工業原料,以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力的制造能力。2023年,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近五年,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在全球清潔能源投資中排名靠前,成為全球清潔能源投資的加速器。
展望未來,報告預測,亞洲將在電力供給側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發電、水電、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積極推動儲能設施規模化發展,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預計到2060年,亞洲電源裝機規模較2020年增長約3倍。
(來源:新華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