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近期公布了多起非法制售“特供”酒案例。一些不法分子將成本低廉的散裝白酒勾兌、灌裝,打著“特供”“專供”幌子,以高價賣出牟取暴利。
早在2013年,有關部門就印發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2022年,公安部等6部門發布《關于禁止銷售“軍”字號煙酒等商品的通告》。可以明確,目前網上網下銷售的帶有“特制”“內招”以及“軍隊特供”“軍品專營”等標識、字樣的商品均系非法產品,所謂“特供”是不法分子用來欺騙消費者的套路。
為什么這類非法產品屢禁不止?一方面,制售假酒犯罪成本低、獲利空間大。從公安部公布的案例來看,價格幾元一斤的低端白酒經過“特供”包裝,竟能以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瓶的價格賣出,其中的暴利讓不法分子不惜鋌而走險。另一方面,是“撐面子”“抖派”等畸形消費觀作祟,一些消費者認為“特供”酒能體現身份,對此趨之若鶩,甚至知假買假。
這些所謂的“特供”酒,不僅欺騙消費者、侵害其合法權益,擾亂正常市場秩序,還貶損政府和軍隊的形象、公信力,引發社會矛盾,滋長不良風氣。
近年來,公安機關對以“特供”“專供”名義非法制售假酒犯罪開展集中打擊,破獲了一批重大案件,“特供”酒泛濫勢頭得到遏制。但也要看到,這類犯罪鏈條長、環節多,團伙化特征明顯,且常與虛假宣傳、商標侵權、互聯網售假、危害食品安全及非法印刷等行政違法行為交織關聯,需要公安機關會同相關部門聯動執法,深挖源頭開展專項整治的同時,建立監管執法長效機制,堅決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徹底斬斷產供銷犯罪鏈條。
在有關部門撕去市場中各類“特供”標識的同時,消費者也要從觀念上破除對所謂“特供”的迷信,保持理性,提高辨別能力,切莫盲目跟風,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