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近期我行發售的一款活期理財產品,年化收益預計能達到3.2%—3.3%,歡迎配置。”
“活期理財,按天結算利益,安全穩健,靈活資金好選擇!幾款產品近七日年化收益3.573%、3.314%、3.210%。”
隨著市場的回暖,現金管理類理財再次成為銀行“引流”和“吸金”的利器。近期據了解,多位銀行理財經理在朋友圈等社交平臺營銷起了現金管理類理財,部分銀行在APP首頁等渠道也開始推廣相關產品。
除了低風險、隨時買入隨時贖回等優點,“高收益”成為不少銀行推廣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時的重要賣點。據觀察,各銀行近七日年化收益在3%以上、甚至4%以上的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琳瑯滿目,有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甚至突破了5%。
但值得一提的是,這種“高收益”的情況并未長期持續,據了解,許多現金管理類產品展示的年化收益率為“近七日”的,部分產品則在發行一段時間后出現了收益率快速下滑的情況。
現金理財成“營銷利器”
“近期我行發售一款活期理財,風險很低,年化收益預計能達到3.2%—3.3%,歡迎您咨詢和配置。”3月15日,一中部省份城商行理財經理介紹道。
該理財經理推薦的是一款現金管理類產品,每日可申贖,風險等級為1級。理財經理截圖及產品詳情頁面信息顯示,3月18日,該產品近七日年化收益率達到了3.16%。3月22日,該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一度達到了4.593%。
“我行另一款同類型現金管理類產品也已開始募集,年化收益率也預計可以達到3.2%—3.3%,針對手機銀行新用戶的,您如果符合條件也可以考慮。”該理財經理推薦道。
現金管理類產品風險等級較低,申購贖回較為靈活,流動性較強,屬于“活錢理財”的一種,底層資產則一般以存款類、債券類、同業存單等資產為主,但達到3%、4%以上的收益率并不多見。
普益標準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2月29日,全國現金管理類產品平均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25%,2024年以來,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中樞整體呈現下滑趨勢,平均收益僅略高于2.2%。
而近日查看多家銀行理財頁面發現,部分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異常奪目,年化收益3%以上的產品層出不窮,另有部分產品年化收益達到了4%以上,興銀理財一款穩添利日盈增利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甚至達到了5.040%。
“新發售產品,一般收益都不錯。”3月26日,上述城商行理財經理直言,該行推薦的產品在發售前期都會有不錯的收益表現,“建議您多配置一點,目前該產品收益率不錯,額度已經不多,很多客戶都配置了產品來‘薅羊毛’了。”
另一股份行理財經理同樣直言,很多理財經理推薦的產品是行內推廣產品,在募集期內會給客戶一定的“保底收益”,“這類產品行內一般會有一定的資源傾斜,為了給客戶更好的持有體驗和更好地募集,前期年化收益會相對可觀”。
高收益不一定持續
據了解,許多高收益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展示的收益率為“近七日年化收益率”,且收益率較高的產品一般為新發產品,而過了發行期,許多高收益現金管理類產品往往出現較大幅度的收益率回落。
如興銀理財一款添利天天利6號產品,2024年2月21日成立,成立一個月左右,其七日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以上,在2月23日達到了歷史高點3.12%,而3月3日之后,該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一路下滑,在3月12日跌到了2.20%,較最高七日年化收益率降低了0.92個百分點,3月26日的七日年化為2.13%,一直未再突破2.20%。
浦銀理財一款天添盈增利18號現金管理類產品,于2024年3月12日上線運作,上線首日七日年化收益率為4.1941%,至3月20日七日年化收益都在4%以上,但3月21日以來,收益率未再高于4%,3月25日的近七日年化已下滑至3.1848%。
“這款產品3.2%—3.3%的收益率一般會持續一個月左右,后續就不確定了。”上述城商行理財經理同樣坦言。
實際上,雖然3%、4%收益率的現金管理類產品不少,但整體來看,大多數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仍是在2%上下浮動。普益標準統計顯示,2022年年初,現金管理類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月均值曾達到了2.80%以上,后一路下滑,自2023年至今,基本一直在2.20%—2.40%區間內浮動。
可見,現金管理類產品短期的“高收益”多為銀行攬客拉新的手段。
憑借低風險及較樂觀的收益率,現金管理類等活期理財產品也為銀行理財貢獻了較大的規模增量。
2024年以來,銀行理財規模迅速復蘇,截至3月1日,再次突破28萬億元。普益標準、廣發證券等機構統計數據顯示,1月至2月銀行理財規模累計增量創近五年來新高,具體來看,最小持有期型產品貢獻近66%的規模增量;日開型產品,規模突破11.0萬億元,而資金鎖定期偏長的產品,擴容幅度不大。
廣發固收劉郁團隊認為,找準短期定位,或是銀行理財破局的關鍵。回顧2023年4月以來理財行業的發展趨勢,伴隨居民端風險偏好的降低,理財產品的投資價值逐漸由過去的“獲取高回報”轉變為當前的“存款替代”。并且從2024年理財規模增量結構來看,每日開放和最小持有期等短期限產品始終貢獻主要增量。
“因此,如何為居民投資者提供穩定且高于存款回報的投資選擇,可能是今年各家理財機構需要解決的主線問題。”劉郁表示。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