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3月31日發布數據,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0.8%、53.0%和52.7%,比上月上升1.7、1.6和1.8個百分點,三大指數均位于擴張區間。其中制造業PMI為去年9月以來首度重返擴張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連續4個月上升,創去年7月份以來的新高。三大指數均高于市場預期,傳遞出的中國經濟暖意,猶如人間四月天的春風。
PMI被普遍視為反映一個經濟體經濟運行狀況尤其是景氣度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受到業內的關注和重視。前幾個月,中國的制造業PMI處于50%的榮枯線之下時,境外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人極力想賦予它特殊的意義,令其幾乎成為中國經濟衰退甚至崩潰的“鐵證”。客觀而言,國內一些人的信心多少受了這些論調的消極影響,看到PMI數據不太好,就開始過度擔憂起來。
有意思的是,現在制造業PMI重回擴張區間,那些唱衰者要么保持沉默,要么說這是暫時的,還要看是否可持續。同樣都是中國官方發布的PMI數據,同樣都是這一群人解讀。當數據不好看的時候,這群人就解讀為“反映了中國經濟真實的狀況”,或者“更加糟糕”;當數據變得積極時,這群人又認為它不反映中國經濟真實的狀況。看得出,唱衰者都是結論先行的。好在中國經濟就像幾天前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時所說的,過去沒有因為“中國崩潰論”而崩潰,現在也不會因為“中國見頂論”而見頂。
實際上,制造業PMI在過去一年里劃出的這一道彎曲線,正是中國實體經濟經歷困難并克服困難過程的真實寫照。制造業PMI跌到榮枯線之下,是中國制造業承壓最重的時期,但這是暫時的,它重返擴張區間是大勢所趨的必然。在PMI數據公布之前,進出口數據、發電量數據、客運及貨運量等多項統計指標、春節期間的消費數據等等,都已經明確顯示,中國經濟不僅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水平,且在貿易競爭力、耐用消費品結構等領域都有了顯著的增長和改善。
隨著近期一季度經濟發展各項數據的陸續出爐,國民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態勢是顯而易見的。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綜合起來看,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包括PMI在內的中國經濟加速復蘇信號,也是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社會聚焦經濟發展、真抓實干成效的一個自然呈現。當然,它不是自動發生的,而是中國經濟主動作為爭取來的,是中國上下努力奮斗的結果。
今年以來大大小小積極信號的密集釋放,讓外界對2024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更加期待。2024年,中國在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激發科技創新、改善營商環境等方面接連出臺政策,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中國經濟的潛力也得到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正在取得積極成果。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轉型,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提高了經濟的質量和效益,提升了中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鞏固回升向好態勢的關鍵時期,PMI等先行指標顯示的積極跡象很大地鼓舞了信心。可以預見,在即將到來的第二季度,隨著市場需求的進一步釋放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持續穩定,中國經濟將在穩中有進的基礎上加速轉型升級的步伐。我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相信中國經濟將迎來更加輝煌的發展篇章。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