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市民游客漫步在位于高新二路的“最美櫻花大道”,感受雨天賞櫻的別樣浪漫。 謝偉 攝
中歐班列(西安)開行量獲突破、國內快遞電商類貨運開辟新通道,上周,西安港再次以創新姿態領跑,不斷吸引主流媒體圍觀點贊。同時,科技創新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科技考古“一鍵還原”北周武帝宇文邕等內容,收獲超高關注度。
西安港再迎“高光時刻”
3月29日,中歐班列(西安)2024年開行量突破1000列,央視網、中新網、中國日報網、光明日報等媒體第一時間聚焦,并給予高度評價。
當天,央視新聞報道稱:“這是中歐班列(西安)歷年來單年自然列開行量最早達到1000列的一次,為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交通網絡,助力‘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運能保障。”
“中歐班列(西安)交出了一份閃亮的‘成績單’……為進一步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注入了強勁動能。”中國日報網文章贊美道。
3月26日,另一條好消息同樣從西安港傳出。由西安國際港站開往烏魯木齊三坪站的全國首趟快遞電商“公轉鐵”集裝箱多式聯運班列正式開行,消息立即刷屏新華網、央視網、央廣網、中新網等多家主流媒體。
“相較于以往的公路運輸,‘公轉鐵’的全程運輸時間可由45小時縮短至38小時,貨物運輸價格下降57%,有效降低了社會物流成本,為服務國內快遞電商類貨物運輸開辟了新通道。”央視網對此次開行的意義進行了詳細介紹。
新質生產力“陜”耀央媒
人民網近日聚焦“陜”耀新質生產力,連續推出《腦機接口“接入”生活》《你相信光嗎》《無人駕駛真的來了》等報道。報道視頻中,通過走進企業、高校等生產科研單位,分別從腦機接口技術、光子產業以及自動駕駛等科創領域的加速發展,展示陜西不同領域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實踐。
3月28日,新華網相關報道列舉了西安的喜人成績:“持續推動中國-中亞峰會涉西安市成果落實,哈薩克斯坦駐西安總領事館順利開館,西安與中亞五國實現通航全覆蓋,中歐班列(西安)保持全國開行領先優勢……”
《隆基泰睿硅片產品發布 硅片創新實現重大突破》《芯片巨頭美光西安新工廠正式開工,產值將達36億元》《西安2023年社會研發投入超600億元》等內容被中新網、央廣網等央媒廣泛傳播。
4月16日,世界互聯網大會數字絲路發展論壇將在西安舉行。多家媒體搶先發布相關消息,西安的“絲路基因”再綻光芒。
“本次論壇以‘互聯互通 共同繁榮’為主題,將圍繞‘數字互聯 共建絲路’‘絲路電商國際合作’‘數字鄉村與可持續發展’三個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 3月28日,央視網為活動預熱。
“陜西西安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連接東西方的重要節點。論壇選擇西安作為舉辦地,旨在傳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光明網圍繞論壇選址解讀道。
科技考古獲萬眾矚目
3月28日,一條考古消息火速登上熱搜。當天,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復旦大學在西安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北周高等級墓葬考古和科研系列成果,北周武帝宇文邕頭像“復原圖”公布。
一時間,讓歷史鮮活起來的科技考古引發萬眾矚目。人民網《陜西發布最新帝陵考古成果 北周武帝宇文邕面貌復原》、新華社《中國科技工作者還原1400多年前北周武帝面貌》、新華每日電訊《科技考古“一鍵還原”北周武帝宇文邕》、中新網《考古研究初步復原北周武帝面貌“揭秘”其英年早逝原因》等報道重磅推出,受到關注。
“(本次考古)取得的系列科研成果是傳統考古與科技分析跨學科深度融合的一次嘗試。”新華社報道如是說。
在上周晴好天氣的陪伴下,西安賞花正當時,新華網、央視網、中新網等不約而同開啟“云”賞花模式,邀請全國網友共赴西安爛漫繁花之約。
灃東新城的蠟梅、刺梅連片開放,暗香浮動,進入央視《新聞聯播》鏡頭;長安區彌陀寺內的千年白玉蘭進入盛花期,卓爾不群,成為央視網報道主角;中新網關注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以花為媒,推出賞花旅游專列,促“顏值”變“產值”;新華網推送了西安發布的十條春季鄉村精品旅游線路,助力打造時令鄉村旅游。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