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靖邊楊橋畔法庭積極探索家事審判新解法,形成“三抓三放”工作法等特色家事審判工作機制,主動融入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用司法溫情巧解家事“心結”,守護萬家燈火。
“三抓三放”傳遞司法溫情
“家以寬和 厚德以物”,楊橋畔人民法庭家事調解室墻上的宣傳語格外醒目。為更好化解家事糾紛,2021年,楊橋畔人民法庭正式設立家事調解室,相較于傳統法庭的莊嚴肅穆,在這里,沙發、茶幾取代了審判臺和被告席,“妻子”“丈夫”等角色設置取代了“原告”“被告”,雙方當事人與法官“平起平坐”,庭審辯論變成了“互聊家常”。
“通過溫馨親和的調解環境、充滿人情味的布置,可以有效喚醒當事人親情、緩解當事人緊張對立的情緒。”楊橋畔法庭負責人王靖偉介紹。2021年7月,一對年輕夫婦因感情不和對簿公堂。拓某與被告邊某婚后生育二女,原本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但婚后常因家庭瑣事發生爭執。隨著矛盾不斷累積,拓某來到法庭,請求判決解除與丈夫邊某的婚姻關系。“在這調解的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事不能坐下來聊聊呢。”。在家事調解室,面對一見面就互不相讓、劍拔弩張的兩人,辦案法官王靖偉邊勸解邊了解情況。“誰想離婚嘛,但天天吵架,這種日子還怎么過喲!”拓某淚眼婆娑地向法官訴說著自己的委屈。
“我脾氣確實是大了點,我真的不想離婚,今后我愿意改。”邊某連連承認自身不足。
通過溝通交流,王靖偉發現這對夫妻感情基礎尚在,也沒有什么大矛盾,仍有和好的可能。經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調解,最終促成二人和好如初。“謝謝法官,我們決定不離了,回去一定好好過日子!”夫妻二人連聲道謝。
圍繞家事案件調解,楊橋畔法庭創立“三抓三放”工作法,即抓庭前調解,讓當事人充分釋放不滿情緒;抓庭審過程,讓雙方放下對立情緒;抓庭后調解,讓雙方放下后顧之憂。通過法律框架下的“調”、情理范圍內的“解”,將家事調解室變身“情感修復站”,法官化身“親情修補師”,用司法溫情縫合撕裂的親情,努力讓每個家庭都能成為溫暖的港灣。
楊橋畔法庭還將家事調解室搬到了田間地頭、村舍院落,就地搭建起溝通和解的平臺,聽取各方當事人意見,最大限度便利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當事人參與訴訟,排除家庭安全風險,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多方合力巧解家事“心結”
“謝謝法官,讓你們費心了!”靖邊縣龍洲鎮鎮政府,法官王靖偉和鎮政府工作人員正聯合調解一起離婚糾紛案。任某是先天失明的盲人,從小身殘志堅,會“陜北說書”,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張某與任某經自由戀愛登記結婚,婚后育有一子。幾年來,因生活習慣、性格等各方面存在差異,時有矛盾爭吵,張某向法院提起了離婚訴訟,但因財產等問題一直不能達成協議。“家事案件判決容易但修復關系難,判令一個案子可能增加一對仇人,容易造成‘案結事不了’的局面。”王靖偉說。主審法官王靖偉邀請當地熟悉情況的鎮政府工作人員公共同參與調解,上門進行巡回審判。經過細致耐心協調,最終當事雙方圓滿達成了和解協議。針對家事案件特點,楊橋畔人民法庭運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將化解家事矛盾“陣地前移”,充分匯聚鄉鎮府、村委會、司法所、派出所、人民調解員等解糾力量,發揮其知道民意、察民情的優勢,攜手合力化解家庭矛盾,促進村鎮和諧發展。在此基礎上,楊橋畔法庭還邀請當地有威望的老人參與案件調解,引導群眾對家事案件進行道德評議,形成“法官說法、鄉賢說理、百姓說事”的工作合力,參與構建“法治、德治、自治”基層社會治理模式,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人和。
心懷信仰,肩扛責任,腳下有風。面對人民群眾對新時代司法工作的新需求新期待,楊橋畔人民法庭將繼續堅持能動司法,深化訴源治理,深耕家事審判,為蓄足鄉村振興法治“源頭活水”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