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雙碳”目標的規劃之下,近年來儲能產業逐步站上新能源領域的重要位置,隨著各項政策的扶持鼓勵,儲能產業進入規模快速擴張階段。
然而,儲能賽道的火熱景象之中,產業鏈各環節矛盾開始顯現,諸如產業鏈過快擴張導致部分環節出現產能過剩、儲能項目的實際利用率不高、儲能產業安全監管待升級等問題凸顯。
對儲能企業來說,由于供需結構的矛盾,企業面臨著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低價競爭成為儲能行業顯著特點,為進一步降低成本,企業也開始選擇推出大規模電芯產品和數字化儲能集成系統,以應對市場需求。
日前,南都電源總工程師相佳媛也表示,目前行業大電芯的發展趨勢背后并非技術邏輯,而是追求更優成本的選擇。
實際上,近年來儲能行業競爭加劇,已出現了洗牌趨勢,現階段企業如何在激烈競爭中發展壯大,行業如何在競爭中走向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儲能產業規模擴張提速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31.39GW/66.87GWh,平均儲能時長2.1小時;2023年新增裝機22.60GW/48.70GWh,較2022年底增長超過260%。
從投資規模來看,“十四五”以來,新增新型儲能裝機直接推動經濟投資超1千億元,帶動產業鏈上下游進一步拓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
儲能技術方面,鋰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百花齊放”;從參與企業規模看,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儲能產業超過十萬家儲能企業入局,2023年年內新設企業達數萬家。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儲能行業規模快速擴張之下,產業鏈供需矛盾逐漸凸顯。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鋰電池總產量超過940GWh,其中儲能型鋰電池產量185GWh;《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4》數據顯示,當前儲能型鋰電池產能平均利用率近50%,2023年的新增儲能電池產能超過1TWh,擴張速度已經遠超市場需求。
面對產能的快速擴張,2023年以來“內卷”成為儲能行業的主要特征。而在產能過剩的大環境下,“價格戰”也迅速席卷行業。以儲能電芯價格為例,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數據顯示,對比2023年年初,當年年末時電芯價格腰斬;儲能系統的中標均價持續下行,對比2023年年初近乎腰斬。
企業仍需穩定自身利潤空間
對于儲能行業目前的產能過剩、低價競爭情況,楚能新能源董事長代德明、美克生能源董事長魏瓊等業內人士都曾表示認同。
而受“價格戰”、產業鏈擴產大潮等因素影響,儲能系統的招投標價格下探明顯,儲能企業的利潤空間也因此受到擠壓
。多家儲能企業公布的2023年半年報、2023年三季度業績數據顯示,利潤同比下行已成普遍態勢。這也意味著,在當下儲能賽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穩定自身利潤空間仍是各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不僅如此,從目前多家儲能企業的經營情況看,儲能產業的規模化、商業化尚在建設中。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同時,從儲能產品的發展趨勢看,價格下探、容量變大,成為業內探索的方向之一。2023年以來,市場主流儲能電芯產品逐步向300Ah以上儲能大電芯發展,各家儲能企業爭先恐后推出儲能大電芯產品。但隨著儲能大電芯的推出,儲能電站的安全監管、風險防范等也面對更高要求。這也是業內關注的焦點所在。
4月10日,以“發展儲能新質生產力,開創能源轉型新格局”為主題的第十二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即將開幕。據悉,ESIE2024由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中國能源研究會、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主辦,瑞浦蘭鈞、遠景科技集團、奇點能源、鵬輝能源、欣旺達、海辰儲能、南都電源等多家龍頭企業也將在展會亮相。
作為儲能行業發展風向標之一,ESIE每年都會成為眾企業發布新品的重要渠道,上述部分企業也將在展會期間推出全新儲能產品。
隨著全球“碳中和”的不斷推進,儲能系統在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儲能產業作為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新高地之一,哪些技術能夠脫穎而出?儲能產業又將朝著哪個方向發展?隨著各家新品的亮相和行業觀點的輸出,答案或將更加明晰。
(稿件來源:每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