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注銷手機號等于出賣自己”的話題引發網民熱議。據報道,有博主提醒,手機號注銷后,運營商會重新將其投入市場銷售。如果不對支付寶、微信等軟件進行解綁,新用戶可以通過短信驗證碼登錄老用戶注冊的賬號,屆時將存在很大安全風險。
手機號注銷后會被運營商“二次放號”,的確是實情。據專家介紹,用戶主動注銷手機號,運營商在90天的冷凍期后會重新向市場投放該號碼;因欠費等原因而被動注銷的手機號,一般在半年后會再次投放。換言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注銷,手機號都會被運營商再次銷售,區別只在于冷凍期的長短。
手機號注銷后,被重新投入市場,無可厚非。一來,這是國際通行做法,有慣例可遵循;二來,隨著手機用戶激增,手機號會逐漸出現供需失衡的局面,被注銷的手機號再度啟用可緩解這種矛盾。
但很顯然,在人們當下的日常生活中,手機不只是一個單純的通訊工具,還承載了非常多的價值功能,比如為滿足日常購物、打車、就醫等需要而在多個平臺注冊賬號,等等。因此,注銷手機號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如果沒有及時將相關互聯網應用進行解綁,那么將帶來隱私泄露、財產損失等一系列安全及法律問題。由此來看,手機號注銷問題的確不容小覷。
對于用戶來說,在注銷手機號之前,當然有責任消除與之有關的信息勾連,比如解除相關互聯網應用綁定等。但正如有網友所稱,當前各種綁定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很多用戶根本不記得自己曾經綁定了多少互聯網應用。據報道,工信部已推出“一證通查”服務,可以查詢用戶在微信、QQ、抖音、京東、美團等App上的注冊情況,這為用戶查找綁定提供了便利,但目前尚沒有哪個軟件可以查到一個電話號碼下所有的注冊信息。也就是說,用戶一時間很難解除全部綁定。注銷手機號看似只是用戶的私事,但解決由此帶來的難題,則不是用戶一個人所能處理的。為此,無論是電信運營商還是相關平臺都應積極作為,主動做好分內事。
從實踐來看,一些網站和App動輒要求用戶授權一鍵登錄,導致用戶的手機號等信息被隨意收集,用戶一旦注銷手機號而又未能及時解綁,那么將給自己個人信息乃至隱私泄露埋下風險隱患。這也提示網絡服務提供者要切實履行自身法律義務和社會責任,而不是作壁上觀,放任此類亂象發生。
對于公眾的關切,幾大運營商近日作出了回應,如中國聯通客服表示,用戶注銷號碼時,營業廳服務人員和業務受理單上會提醒及時解除相關互聯網應用綁定,避免個人信息泄露。同時,中國聯通已與部分主流互聯網企業建立了信息共享通道,為用戶提供免費查詢和清理服務。無論是及時提醒還是提供服務,這些做法都很實用,但不足以從根本上消除用戶的擔憂。
客觀而言,大平臺的安全機制和防護手段相對完善,而小網站、小應用的安全防護措施有限且數量龐大,這應成為關注的重點。這也給有關職能部門提出了一個監管命題:如何在管好大網站、大平臺的同時,有效監管小網站、小應用,從而有效呵護公民信息安全。
故此,遏制手機號注銷帶來的種種風險,需要多措并舉。一方面,通過升級技術手段,提高一鍵解綁的效能;另一方面,據此厘清各方責任,無論是平臺還是運營商,不能只盡提醒義務,而虛置“看管”責任。只有各盡其責而又協同發力,才能最大程度消除手機號注銷后帶來的風險,從而帶給用戶安全感。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