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萬元買的數字藏品成“廢品”?孫先生陸續投入10萬元購買數字藏品,但因為平臺強制置換,他的數字藏品都變成了“質押卡”,即一種發行量很大但價值很低的圖片藏品,無法正常交易。(4月9日《法治日報》)
數字藏品是指使用區塊鏈技術,對應特定的作品、藝術品生成的唯一數字憑證,在保護其數字版權的基礎上,實現真實可信的數字化發行、購買、收藏和使用。隨著多行業涉足這一賽道,數字藏品迅速走紅。各大互聯網大廠紛紛布局相關平臺,不少博物館發布數字藏品,影視、音樂、游戲等領域也開始推出相關產品,市場形勢一片大好。
市場太紅火,難免有“虛火”。其中,炒作相當突出:一些交易者為了賺差價,提前和平臺談合作、低價買入,隨后放出利好消息、高價賣出,頻頻上演操控價格的“連環計”。當消費者被“低投資高回報”吸引入局后,面臨的卻是交易市場的諸多風險:平臺強制置換、提現無法到賬;私下交易市場混亂、糾紛不斷;交易安全無保障,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大……更有不法分子利用數字藏品兌換虛擬幣進行非法金融活動。種種“陷阱”,暴露出數字藏品市場的監管盲區。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作為一種嶄新的業態,兼具藝術性與技術創新的數字藏品本可以成為利好消費、助力文化傳承的新風口,但目前看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當務之急,應針對監管空白,將制度建設提上議事日程,以制度保駕、規則護航,保障這一市場健康發展。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