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第二個十年起步平穩。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96.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其中,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331.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0.6%。零點有數研究團隊采用互聯網文本大數據分析法對近期中資企業投資“一帶一路”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并根據投資趨勢變化及當前面臨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趨勢一是綠色能源在“一帶一路”項目中的參與額大幅提升。根據上海綠色金融與發展中心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中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能源領域的投資中有56%用于可再生能源,其中,約41%的能源用于太陽能和風能,14%用于水電。在投資細分行業中,科技行業和金屬采礦業的顯著增長與綠色轉型(尤其是鋰和電動汽車電池)高度相關。相較于2022年,2023年金屬和采礦業的投資增長了158%,尤其是鋰、鎳、鈾占比大幅上升。此外,重點觀察中國企業2023年技術相關領域投資可以發現,電池、汽車零部件、電動汽車制造占據了絕大多數份額。中國目前在全球礦產資源中占據較大份額,在材料加工方面也擁有更多的控制權,截至2023年,中國擁有全球超過80%的石墨資源,在鋰、鎳、鈷和石墨方面擁有全球50%以上的產能。
趨勢二是各國風險因素成為決定投資收益的最短板。2023年海外投資指數排名顯示,風險因素對于投資目的地的排名比以往顯著得多。例如,盡管印度是唯一具有與中國相當的潛在規模的單一市場,但印度投資環境和保護主義傾向對中國有較大的排斥性,開放給中國企業的資源極其有限;與拉美國家主要貿易伙伴的合作也受到美國的限制;希臘、比利時、意大利、波蘭等歐洲國家排名大幅下降,體現了俄烏沖突和歐盟制裁帶來的巨大影響;而排名墊底的投資目的地也均在地區沖突、地方政治動蕩和經濟崩潰方面面臨極端挑戰。
趨勢三是中國的全球投資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在十年前,并購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模式。然而,近年來,綠地投資正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動中越來越重要的驅動力。技術收購曾經是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關鍵原因,但隨著與西方的技術競爭加劇,技術收購在對外直接投資中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小,海外并購模式將面臨更大挑戰。
與此同時,企業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投資行為仍存在多方面問題,例如個別項目面臨征地糾紛、環境保護、勞工福利等方面的民意反彈;部分出海企業對目標國缺乏可行性、安全性評估,造成違約風險和經濟損失;部分項目缺乏成本管控和長期規劃,造成超支和延期等等。零點有數研究團隊研判,出現上述問題,一方面是因為一些中企未形成承擔社會責任、處理民意風險的意識和規范,另一方面是一些企業缺乏合規意識和接受民意監督的自覺性。為此,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建議:
促進企業間的直接交流。過去依賴與東道國政治精英合作的問題愈發凸顯,未來可以更加關注推動具體企業及合作方之間的直接溝通。
鼓勵企業跨境融資和國際聯合融資。國內金融監管部門可以盡快出臺和完善跨境擔保規定,開發專門的融資工具,減少前期繁瑣的審批流程,為企業境外融資增添便利,推動與伙伴國及第三方機構之間的合作。政府部門要加快雙邊、多邊抵押擔保協議談判,引導企業適應國際金融機構的評級標準,進一步融入國際投融資體系。
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行為的政策引導和培訓。為了企業未來的成長和發展,政府需要推動企業主動提升自身專業性。這需要在公開宣傳優秀解決方案或成功案例、為企業提供免費或付費的咨詢服務、加強對企業海外投資行為合規性的培訓等方面持續發力。
建立服務海外投資專業機構“共同體機制”。對外投資主管部門可以牽頭建立“海外投資服務聯盟”,吸引優質律所、會計事務所、咨詢公司、安保公司、環境評估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等加入,避免企業在尋找和選擇專業服務機構時出現重復投入和資源浪費的情況。
來源:中國貿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