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規模在季度末時點的波動正在收窄。
4月10日,據了解,包括6家股份行理財、5家國有行理財公司(除中郵理財)在內共11家機構,今年一季度規模合計下降約4000億元,降幅約2.35%。而在去年同期,該項指標的降幅接近11%。
近年來,銀行理財規模在面臨季度末時點時,通常由于存款回表等因素造成規模收縮。而在今年一季度,銀行理財的環比降幅顯著低于去年同期,甚至低于往年降幅平均值。
伴隨銀行理財市場整體風險偏好的下降,具體到產品端和資產端也出現兩個重要趨勢:一是各類新發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仍在持續走低;二是理財產品大幅增配存款類資產,理財資金“存款化”明顯。
銀行理財“跨季”降幅同比收窄
據匯總測算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包括招銀、興銀、信銀、光大、浦發和平安理財6家股份行理財公司,以及工銀、中銀、農銀、建信和交銀理財共11家機構的規模合計約16.7萬億元,較上月下降逾8400億元。
拉長時間周期來看,今年一季度末,上述11家理財公司合計數據環比下降約4000億元,降幅約2.35%;而在2023年一季度,受“贖回潮”余波和季末存款回表等因素影響,這11家機構的存續產品規模環比下降約1.8萬億元,降幅約10.6%。
產品貨架方面,上述11家理財公司一季度現金管理類產品減少約7300億元,該產品的動態波動,也成為影響一季度末機構規模的重要因素。而從市場表現來看,最近一個月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有所收窄。
對比全行業數據,今年一季度末規模波動幅度縮小的趨勢也較為明顯。普益標準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理財公司產品存續總規模約為22.24萬億元,較2023年理財市場年報中披露的22.47萬億元減少約2300億元。
中金公司此前在研報中表示,由于較優的收益率回報、季末回表影響有減弱跡象、債市整體表現較好情況下“賺錢效應”或有所加大等因素影響,預計3月理財規模環比或整體變化不大。據中金公司測算,2018年至2022年的一季度末環比下降平均值在4.7%左右,而這一情況在今年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不過,據了解,不同類型的機構在一季度的規模變化呈現分化:有4家理財公司(大行理財子居多)一季度降幅在1000億至2000億元之間;而交銀、光大、信銀和浦銀理財4家機構一季度規模錄得正增長,其余2家股份行理財降幅有限,不及部分大行理財公司。
跨過一季度末的時點,銀行理財規模短時間內獲得回升。普益標準數據顯示,進入4月后的第一周,理財公司規模已經回升至23.57萬億元,較3月末回升1.33萬億元。其中,國有行和股份行理財公司回升迅速,分別環比增長約7100億元和5500億元。
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持續走低
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以來,投資者在幾輪股債殺跌引起的凈值負反饋過程中,逐漸培育出理財產品也會虧損的認知。不過相較于其他資管產品,投資者對于銀行理財凈值虧損的容忍度仍然較低。
在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下降,存款利率等“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調的背景下,理財公司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仍在持續走低。
4月10日,普益標準發布的銀行理財市場季報(2024年一季度)顯示,今年一季度,理財公司新發4003款理財產品,其中766款為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12%,環比下跌0.3個百分點;3237款為封閉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25%,環比下跌0.13個百分點。
據普益標準數據,拉長時間來看,無論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產品,其業績比較基準均在下降。例如,2022年二季度彼時理財公司發行的封閉式產品的平均業績基準為4.37%,開放式產品平均值為4.11%, 彼時的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相較于2024年一季度末,分別高出112個基點(bps)和99個基點(bps)。
其中,封閉式新發產品的比較基準已經連續8個季度下降。兩年前封閉式產品的業績基準普遍高于開放式產品的情況已大幅減少,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收窄。
業績比較基準進一步走低的直接原因或來自于理財產品到期兌付后,部分產品的收益率落后于業績基準。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以來至今,理財公司發行的產品中,無論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固收類產品,到期兌付的平均收益率一直低于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
國信證券王劍團隊最新發布的研報認為,未來銀行理財收益基準有望進一步下調。一方面二季度存款利率繼續下行,另一方面理財傳統重點配置信用債,因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導致收益率重新定價,理財可獲得的高收益資產下行,當前理財封閉式產品報價基準約3.3%,判斷有進一步下調空間。
理財資金“存款化”趨勢明顯
為滿足投資者“低波穩健”的訴求,理財市場的風險偏好下移也逐漸反饋到了資產端。另一大趨勢則是理財機構加大力度配置現金及存款類資產,理財產品“存款化”現象愈發明顯。
具體來看,銀行理財公司在底層資產方面更為關注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單等資產,風險中樞整體下移,以滿足投資者低風險、高流動性需求。
據中國理財網發布的近三年理財市場年報,2023年末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比例從上半年的23.7%提升至26.7%,相較于2022年末增長9.2個百分點,相較于2021年末增長15.3個百分點,理財產品對現金及銀行存款的配置比例逐年提升。同期,對債券、權益類資產、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相較于2021年分別下降9.2個、0.4個、1.9個百分點。
國信證券王劍團隊近期撰文分析了銀行理財“存款化”三大成因,一是風險資產波動較大,特別是2022年以來的多輪“破凈潮”,導致投資者對凈值波動較大的產品接受度降低,對與股債關聯度較高的產品信心不足;二是居民投資風險偏好下降,在經歷“破凈潮”“贖回潮”之后,投資者風險偏好趨于保守,投資策略更加審慎穩健。三是長期以來,銀行理財“保本保收益”的特征已經深入人心,全面凈值化落地和打破剛兌后,很多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仍停留以前的模式,對于凈值化產品的波動性和風險性理解不足,接受度也不高。
不過也有機構認為,理財減少配置存款類資產或將是一種趨勢。中金公司在2月末發布的研報認為,市場環境特征或已發生實質變化,2022年底以來存款類資產配置價值有所下降,此外,“防止資金套利和空轉,提高政策傳導效率”已成政策導向,理財減配存款或將成為趨勢。
中信建投證券銀行首席分析師馬鯤鵬近日在研報中指出,當前銀行理財公司在結構方面布局相對單一,結構不全面不完整,尤其是權益產品布局不足,過于依賴固定收益和現金管理,缺乏全面性和綜合性。對此,他認為需持續拉長產品體系,組合債券、股票、另類資產和海外資產,以大類資產配置為核心構建投研體系,逐步提升投研能力。
(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