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立足市情,放大生態優勢,搶抓秦創原建設機遇,充分發揮秦創原創新集成優勢,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一、案例背景。秦創原是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 商洛立足資源稟賦,搶抓秦創原建設機遇,主動融入、深度參與,持續在平臺建設、項目引導、成果轉化、人才支撐上下功夫,充分發揮其“平臺聚集、功能聚焦、資源聚合”優勢,以科技賦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二、主要做法。(一)抓平臺建設,提升縣域創新能級。統籌科技資源,建強用好省級農業創新平臺,推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向縣域延伸拓展,賦能“菌果藥畜茶酒”等“土特產”提質擴量,加速釋放綠色發展勢能。
(二)抓項目牽引,破解產業發展難題。強化科技計劃項目策劃申報和組織實施,開展“商南茶葉、丹鳳紅酒、山陽食用菌、鎮安板栗、柞水中藥材”5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加快特色主導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啟動實施商洛科技企業融通創新示范區項目,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鏈邁向中高端。
(三)抓科技“雙進”,促進技術供需對接。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創新開展“科技雙進”行動和“百名博士下車間”活動,構建科創服務體系,提供技術咨詢、產品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服務,促成市域80余家企業與高校院所達成產學研合作。
(四)抓人才支撐,激發創新發展活力。采取引才引智模式,不斷提升高層次人才和“科學家+工程師”等“三支隊伍”規模和實力;創新“一縣一團”模式,組建食用菌、中藥材等7個市級科技特派員產業服務團,助力縣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三、取得成效。(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建成農業領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家,農業創新平臺38個,現代農業園區15個,培育農業龍頭企業18家、農業類高新技術企業26家、農業類科技型中小企業270家。舉辦各類技術培訓和示范活動600多場次。
(二)特色農業提質增效。實施省級以上農業科技項目68項,完成農業技術合同成交額2.24億元,破解特色農業產業鏈斷點堵點卡點200多個。食用菌、核桃等7個特色產業規模居全省第一,名特優新農產品數量87個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獲批全國首個“名特優新農產品高質量發展樣板市”。
(三)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商洛核桃”獲歐盟注冊認定,“柞水木耳”“洛南豆腐”入選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證明商標,“丹鳳葡萄酒”入選“中華老字號”,“秦嶺泉茗”“鎮安板栗”等公共品牌叫響全國,“洛南核桃”“柞水木耳”“商洛香菇”品牌價值分別突破30.68億元、30.42億元和18.51億元。
商洛市著眼于其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依托秦創原平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體系,為農產品提質擴量、優秀農業項目落地、農產業多元發展、農產業鏈擴展延伸、農業人才培育、生態農產品品牌打造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打通了一條體系化、規模化、集群化助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路徑。
來源:陜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