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無定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榆林市橫山區北部的無定河流域,是集河流、濕地、生物、沙漠等多種獨特而稀有的地質地貌為一體的濕地生態區。濕地自然保護區內,4萬畝稻漁雙養田描繪著不是江南勝似江南“魚米之鄉”的豐沃,170多種鳥類靈敏而又深刻地反映著濕地環境的變遷,稻香蟹肥 ,群鳥和鳴,景觀隨季節變化而千姿百態,這里是人類親近大自然的原生態花園。無定河濕地保護區已初步建成了“沙漠—濕地—稻田—森林”復合生態系統,能夠為“東方寶石”朱鹮野化放飛提供豐富的食物和棲息保障。
近年來,榆林市橫山區全面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發展理念,緊跟全市“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步伐,緊扣區委、區政府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區戰略目標,扎實開展無定河濕地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打造友好型周邊環境。無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北靠毛烏素沙漠,南接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沙丘前移,水土流失,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針對毛烏素沙漠“沙進人退”的尷尬局面,從2012年起,橫山大力實施樟子松基地建設、千里綠色長廊綠化、大沙遠沙飛播造林、河流渠道農田林網綠化、城鄉綠化、環榆林城防護林帶建設、林業產業建設、能源企業綠化“八大綠化工程”,讓沙海變綠洲,織就了一幅“生態文明畫卷”。橫山全面落實河長制,三級河長聯動巡河,確保河流無超標排污、無侵占河道、無非法采砂并及時“清四亂”,全區115條大小河流實現了水清道暢岸靜。南部丘陵溝壑區是水土流失重災區,“十四五”以來,榆林市橫山區以小流域為單位,推進修坡筑田保水土、打壩攔沙治流域、綜合治理強生態三大水土保持生態保護工程,區域內生態環境由“黃中找綠”向“綠中找黃”轉變。北部“大漠綠洲”和南部“綠肥黃瘦”的生態環境,使橫山境內山青土凈水安瀾。
——撐起濕地保護傘。濕地保護,重在行動,要在全民參與。榆林市橫山區利用“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等重要時間節點,采取網上網下相結合,社會宣傳與現代傳媒相補充的方式,多方位、多角度、立體式開展濕地保護法規和條例宣傳,號召全社會參與無定河濕地保護。去年以來,社會宣傳共發放濕地保護宣傳單5萬多份,濕地管護手冊5000多冊,濕地宣傳掛圖6000多套,張貼宣傳標語70多處,舉行濕地畫展3次。媒體宣傳共在中省市區主流媒體上采取音視結合、圖文并茂的方式發布宣傳稿件80多篇。
勘界確權,明確濕地保護范圍。為了明確濕地管理和保護范圍,在保護區開展了勘界立樁和劃界確權工作,共在保護區周邊栽界樁617個、建立永久性警示牌200個、栽界碑20塊、在人類活動較頻繁保護區圍護欄15000米。
加強執法力度,依法保護濕地資源。為了保護濕地資源,打擊破壞濕地行為,榆林市橫山區每年對保護區進行一次摸底排查,每年巡邏檢查不下50次,每月定期對重點地段巡查兩次,發現問題及時處置;結合“綠盾專項行動”,對保護區內未經許可隨意破壞地形地貌、亂搭亂建、挖沙采石等違法行為進行專項整治,共整改點位600多處,嚴厲打擊了侵占濕地、圍墾濕地、河道違法采砂、亂搭亂建等破壞濕地自然資源的行為。
加強水體監測,做好污染防治。榆林市橫山區采取“溯源監測、截污分流”的辦法,持續開展無定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一是對轄區內種糧大戶和部分散戶農藥、化肥使用量進行記錄,隨機抽取農田內土壤和水進行化驗,防止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造成環境污染。二是不定期對工礦企業排水進行檢測,防止污水排入無定河內,督促工業排水盡快接入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處理。無定河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營造“群鳥天堂”。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無定河濕地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的冬春季節大量鳥類進入保護區,特別是與自然共舞的白天鵝總在冰雪消融時間如約而至,前來趕趟兒的還有蒼鷺、赤麻鴨、斑嘴鴨等數萬只候鳥,它們在這里中轉、棲息和繁殖,把無定河濕地當作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候鳥遷徙重點時間段,該區林業和濕地管理部門全天候對無定河濕地保護區進行巡查,同時,工作人員拍攝了大量候鳥活動視頻和圖片進行存檔,以便實時掌握候鳥的種群、數量和活動情況,有效避免了疫源疫病傳播,杜絕了捕獵行為。為了保障候鳥食物充足,濕地管理站工作人員每2到3天給鳥類集中投放一次玉米、稻谷等食物,若遇大雪封凍等災害性天氣,適度增加投食次數及數量,為遷鳥提供補給,確保順利遷徙。
榆林市橫山區積極配合陜西省林業局推進朱鹮在陜西版圖全覆蓋工作。2023年10月,由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提供的20只朱鹮穿越秦嶺一路北上,在無定河畔橫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基地“入住”新家。基地工作人員從飲食類型、溫度控制、人工繁育等方面精心安排,讓朱鹮早日適應當地生存環境,實現人工繁育野化放飛。目前,朱鹮在橫山試驗基地安全度過了一個冬天,生活活動情況完全正常,有兩對已經配對成功,其中一對已產下4枚卵,有3枚已經開始孵化。橫山項目地處于榆林市橫山區無定河濕地區域,為野化放飛提供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