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乃國之重器,關乎國運與民生。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指出,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為民的理念,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助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這一價值取向,把中小投資者的金融權益與居民的財富管理需求作為核心要素提出,彰顯了金融強國建設的基本價值取向。金融為民的實質即金融富民,一個以人民為中心的高質量資本市場建設體系即將形成。
方向把關鍵,金融為民需堅持正確的資本市場建設方向。中國建設的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也應服從于這個整體目標。首先,新“國九條”提出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確保資本市場始終保持正確的發展方向。黨管資本市場的核心是讓資本市場有效而安全,平穩且健康,尤其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把金融黨建和金融為民的價值觀結合起來,充分貫徹到各個金融機構的日常運營之中,保證資本市場的發展與金融為民理念高度契合。其次,保持高質量資本市場建設方向的長期性。新“國九條”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資本市場,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到本世紀中葉,資本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建成與金融強國相匹配的高質量資本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重點是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金融風險,鼓勵資本市場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態,完善適配長期投資的基礎制度,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督促樹牢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為金融富民建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資本市場。
監管是手段,金融為民要依靠監管“長牙帶刺”、有棱有角來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資本市場應該是普惠性質的,優先要保障大多數中小投資者利益,而不是只為少數大股東服務。因此,監管要對不同類型股東分類施策。嚴格規范大股東尤其是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減持,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堅決防范各類繞道減持。責令違規主體購回違規減持股份并上繳價差。要嚴厲打擊各類違規減持,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這些都有利于以監管促進中小投資者在資本市場投資獲得普遍紅利,形成共富態勢。同時,對于上市、退市、證券機構和交易行為等,新“國九條”也作出了加強穿透式監管和監管協同等要求,核心是把住上市企業的資質、管住退市行為、樹立證券等金融機構的良好經營理念,整治異常交易行為的風險。最終是要以監管促效率,以監管保公平,鑄就資本市場服務居民財富創造的穩健性和可靠性保障。
開放拓路徑,金融為民要依托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在對外開放方面,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要在資本市場開放的背景下做好,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競爭力,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把科創、綠色、普惠、養老、數字金融建設放在國際金融合作的視野中拓展。在對內開放方面,要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讓中小投資者的選擇更加多元化。堅持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和北交所錯位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規范發展,進一步暢通“募投管退”循環,發揮好創業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作用,推動債券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市場高質量發展,穩慎有序發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此外,要把堅持統籌資本市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和安全結合起來。開放是為了提升資本市場的發展空間,但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與國際金融市場對接過程中的聯動風險,此時,既要拓展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拓寬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質效;同時,也要加強開放條件下的監管能力建設,深化國際證券監管合作,把國際金融市場的風險波動和傳導阻斷于國門之外。
法治有保障,金融為民要推動資本市場法治建設,大幅提升違法違規成本,保障金融整體利益。一是修訂證券投資基金法,出臺上市公司、證券公司監管條例,加快制定公司債券管理、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管理條例等。推動出臺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的司法解釋、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等民事賠償的司法解釋,以此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保障中小投資者的利益。二是加大對證券期貨違法犯罪的聯合打擊力度,健全線索發現、舉報獎勵等機制。加大行政、民事、刑事立體化追責力度,依法從嚴查處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誠信體系建設。三是深化央地、部際協調聯動,強化宏觀政策協同,促進實體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特別是要建立央地和跨部門監管數據信息共享機制,壓實地方政府在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以及化解處置債券違約、私募機構風險等方面的責任,阻斷財政風險向金融風險的傳導途徑。此外,應打造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監管鐵軍,堅決破除“例外論”“精英論”“特殊論”等錯誤思想。從嚴從緊完善離職人員管理,整治“影子股東”、不當入股、政商“旋轉門”、“逃逸式辭職”等問題,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堅決懲治腐敗與風險交織、資本與權力勾連等腐敗問題,營造風清氣正的金融政治生態。
文化須傳承,金融為民要傳承我國優秀金融理念,積極培育良好的行業文化和投資文化。《資治通鑒》里曾有對宋代金融鑄幣問題的論述,結論是:“唯簡費去華,專在節儉,求贍之道,莫此為貴耳。”其核心就是強調宋代金融鑄幣要防止民間盜鑄擾亂金融秩序,并要求節儉以保障民眾金融利益的思想。新“國九條”也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的文化建設,強調完善與經營績效、業務性質、貢獻水平、合規風控、社會文化相適應的證券基金行業薪酬管理制度。持續開展行業文化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分類名單制度和執業聲譽管理機制,堅決糾治拜金主義、奢靡享樂、急功近利、“炫富”等不良風氣。這為的就是把金融為民理念貫徹到資本市場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杜絕不良金融文化,傳承金融為民、金融富民理念,為建成高質量的資本市場貢獻文化力量。
(來源:深圳特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