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數字化轉型加速,“數字絲路”倡議已成為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引擎。“數字絲路”倡議致力于通過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技術合作,促進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顯著增強了“一帶一路”倡議的時代內涵與實踐效能,開創了“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新篇章。
“數字絲路”的內涵要旨
“數字絲路”是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的重要倡議,是以數字化為基礎,以網絡為平臺,以信息化為特征,以創新為動力,以效率和優化為目標的經濟形態,涵蓋了數字產品、數字服務、數字技術、數據貿易等多個方面。“數字絲路”旨在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的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建設,實現數字技術的共享和創新,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產物,也是數字經濟的推動力。根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顯示了數字經濟在促進國家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在推動“數字絲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強調開放包容和合作共贏,致力于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提出中國方案以貢獻于全球數字治理。同時,中國也重視數字技術的安全和倫理,著力于防范數字風險,保護數字權益和隱私,努力推動數字公平和正義,展現了中國在全球數字發展中的貢獻和經驗。
“數字絲路”的前世今生
“數字絲路”倡議作為中國在數字經濟時代提出的推動全球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數字基礎設施、數字技術等與“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旨在加強共建國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的合作,切實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相關項目的建設,賦予了“一帶一路”倡議新的時代內涵。“數字絲路”從提出到發展,經歷了“一帶一路”前期布局、“一帶一路”發展搭載數字經濟和正式推動共建“數字絲路”三個階段。
“數字絲路”的雛形始于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這一階段,主要聚焦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別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成立,為后續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中歐班列的成功開通,不僅促進了物質交流,也為信息技術的交流和合作鋪平了道路。
2015年,隨著《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發布,“數字絲路”概念開始得到明確。在這一階段,中國政府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跨境光纜和國際通信互聯互通,為“數字絲路”提供了明確的行動指南。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數字絲綢之路”的構想被進一步闡述,強調了數字經濟發展的全球視野和合作共贏的理念。
在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數字絲路”倡議被正式提出,標志著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此后,中國不斷深化與共建國家在網絡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合作。通過建設數字絲綢之路,中國旨在推動包括數據交易、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在內的數字經濟領域合作,為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作出貢獻。
“數字絲路”助推“一帶一路”經貿合作
一是推動了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絲路”通過建設一系列跨國數字基礎設施,如數據中心、高速寬帶網絡和跨境光纜等,極大地提升了信息流通和交換的效率。該舉措不僅降低了經貿活動的成本,提高了經濟活動的效率,而且數字基礎設施的改善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尤其是在偏遠和欠發達地區,有效縮小了“數字鴻溝”。例如,通過“數字絲路”的建設,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的互聯網接入率和質量得到了顯著提升,為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多的教育和商業機會,激發了地區經濟的活力。
二是促進了技術創新與共享。在“數字絲路”倡議下,中國與共建國家加強了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的合作,共同開展了一系列研發項目。通過這些合作,不僅促進了技術創新,還實現了技術成果的共享,提升了合作國家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競爭力。中國的技術公司,如阿里巴巴和騰訊,在云計算和電子商務領域與共建國家的企業和政府建立了合作關系,共同探索適合當地市場的解決方案,推動了數字技術的本土化發展和應用。
三是加強了數字經濟政策和規則的協調。隨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建立一個公平、開放、共享的數字經濟環境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焦點。通過“數字絲路”倡議,中國與合作國家在數字貿易、網絡安全、數據保護等方面加強了政策對話和規則的制定與協調。例如,中國積極參與了世界貿易組織(WTO)電子商務談判,推動制定國際電子商務規則,促進數字貿易的健康發展。此外,中國還與多國共同簽署了《全球數據安全倡議》,旨在加強數據安全保護,推動構建互信共治的全球數據治理體系。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