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紅新規之后,有能力但不分紅的企業將會被ST,此類企業尤其需要引起投資者的關注,按常理來說,只要有能力分紅,一定會按照最低分紅標準去規避ST風險,如果因此被ST,那么有理由懷疑其財務數據的真實性。
常常會有投資者質疑一種現象,某上市公司賬面資金數十億元,但是卻常年不分紅,現金寧可就在賬上趴著,也不愿意回報投資者。盡管管理層給出越來越多的政策引導促進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但是公司依然我行我素,堅持不分紅。有些公司承諾回購股份卻爽約,甚至被監管層關注之后,依然無動于衷。另外,還曾出現過上市公司貨幣資金充裕卻貸款違約的情形。此時,投資者難免會犯嘀咕,這些公司究竟是有錢還是沒錢?
其實,對于符合分紅條件的上市公司而言,達到最基本的規避分紅ST條件并不是難事。如果不采用現金分紅的方式,回購股票并注銷也等同于現金分紅。而且,現金分紅對于上市公司和投資者來說是雙贏。股民在獲得投資收益之外,額外獲得了現金分紅收益,獲得感更加滿足。上市公司則能夠收獲更為穩定的長期投資者。上市公司大股東更是現金分紅的最大受益者,不必減持股份就能收回部分股票價值。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不僅回報了投資者,對于大股東也大有好處,對上市公司股價的長期穩定發展起到了助力作用,所以管理層才不遺余力推動現金分紅的普及。
既然有這么多的好處,那些有能力但不分紅的企業就顯得格外蹊蹺。
通常而言,關于現金分紅有兩個指標至關重要,一個是未分配利潤,一個是每股凈資產值。
這兩個指標越高,上市公司對應的高比例現金分紅預期就越高。不過,如果未分配利潤是負值,就算公司的資本公積金很高,每股凈資產值很高,公司的年度利潤也需要先行彌補往年虧損,只有彌補完虧損之后剩余的利潤才可以進行現金分紅。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未分配利潤太低,往往會限制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能力。
如果一家具有很強分紅能力的公司卻選擇不分紅,投資者就要格外小心賬面資金的真偽問題,畢竟,手握大量現金卻不舍得花,事出反常必有妖。
實際上,現金分紅還可以起到輔助判斷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真實性的作用。對于個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情況,普通投資者其實很難作出判斷,甚至一些專業的審計機構也可能看走眼,這也是為何有些上市公司可以連續數年財務造假。但投資者只需要知道一點,財務數據可以造假,但涉及分紅的現金無法造假,因為現金分紅需要真金白銀給股民發錢,賬上的現金在財務報表里只是個數字,如果這個數字不真實,那上市公司鐵定沒辦法現金分紅,畢竟假的真不了。
(來源:北京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