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年來,直播助力、短視頻剪輯、有聲書配音、短劇推廣等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副業崗位,讓人眼花繚亂。不少廣告都聲稱零門檻、上手快、不受地域限制,吸引了不少務工者。然而,調查發現,不少網絡副業背后卻深藏套路,務工者不僅沒賺到錢,甚至還背上了消費貸。
這些崗位多標榜“高薪兼職”,動輒以“1元學費”“0元學費”“能賺大錢”引流,此后頻繁發信息、打電話誘導學員高價買課等等。如果僅僅從“話術”看,確實頗有誘惑力和迷惑性,這也使得很多急于“多賺一份錢”的務工者上當受騙。
本來,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產生了新經濟、新模式、新業態,催生了諸多靈活的用工方式,這是勞動者的福音。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人通過這樣的兼職,賺到了不錯的收入。
只是,天上不會掉餡餅。做點副業,兼個職,“多賺一份錢”,固然是很多上班族的愿望,也不失為緩解經濟壓力的好辦法,但哪怕再焦慮,也不能亂了方寸,甚至喪失了基本的判斷力。
從目前調查的情形看,盡管“高薪兼職”陷阱技法層出不窮、花樣一再翻新,可基本的套路則差不多。無非是愿景無限美好,現實是花錢買課;先免費試聽,然后交納真金白銀續課;自己交錢還不夠,拉來熟人才能完成任務……
仔細分辨,這里邊除了忽悠務工者自己掏錢買課,去賺取基本上摸不到邊的高額收入之外,像“拉人”之類的做法,看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其實就是把之前傳銷的“拉人頭”模式,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而已。這也提醒眾多的求職者,不僅要看到“高薪”,還要常懷風險意識,合理評估風險與收益。面對各種“賺大錢”的生意,先想想這里邊是不是存在陷阱。
很多時候,人在清醒狀況下,作出正確的判斷并不算很難,很多“高薪兼職”陷阱也沒有多復雜,只不過,當焦灼的務工者一點點被人代入情境之中,產生類似癲狂或迷亂的發財夢時,往往就會中招。
當然,從平臺方面看,也應切實擔負起責任來。有關方面要厘清引流平臺的法律責任,壓實平臺責任承擔機制。平臺一旦被不法機構利用,成為騙人的渠道,本身其實也已成為坑害務工者鏈條中的一環,不能指望輕松“甩鍋”。這就要求各大平臺要加強審核力度,切實履行對培訓賣課類廣告中夸大和虛假成分的審核義務。
此外,監管部門也要與時俱進,以“問題導向”強化履職。像公安、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要形成合力,及時介入類似糾紛,保護相關主體合法權益。
說到底,“高薪兼職”“副業培訓”之所以風行一時,關鍵仍在于不少人有著頑固的僥幸心理,總想著一夜暴富,這種病根不去,各種花樣翻新的騙局還是會發生。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