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大幅降溫。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年內共有451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相比去年同期的944家下降52.22%;合計認購金額為1520.21億元,同比下降63.65%;持有理財產品數量由去年同期的5988個降至2624個,同比下降56.18%。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大減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上市公司閑置資金變少、理財產品收益降低等。
認購金額和持有產品數量
同比“雙降”
4月16日晚間,吉林敖東發布公告稱,公司擬使用不超過10億元的閑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而去年吉林敖東在證券投資上的上限一度達到32億元。不過,去年吉林敖東在證券投資上的收益并不理想。根據2023年年報,去年,吉林敖東共投資遼寧成大、第一醫藥、南京醫藥等9只境內外股票,但只有第一醫藥、綠葉制藥、東陽光長江藥業獲得收益。
實際上,吉林敖東證券投資大幅減少,是A股上市公司“理財熱”降溫的一個縮影。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22日,年內A股上市公司累計認購理財產品金額1520.21億元,去年同期為4182.44億元;持有理財產品數量2624個,去年同期為5988個。
從上市公司認購的理財產品結構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的認購金額同比減少57.55%。雖然上市公司認購各類存款產品的金額有所下降,但其在認購的所有理財產品中的金額占比仍高達80.26%。
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表示,上市公司對存款類產品依賴度較高,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上市公司在進行資金管理時,往往采取較為保守的策略,更傾向于選擇風險較低的存款類產品。二是近年來,資管新規的實施以及市場利率的變動導致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波動加大、收益有所下降,而存款類產品的性價比提升,因此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睞。三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更加謹慎,偏好投資于低風險的存款類產品。
產品安全性和流動性
是首要考慮因素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以最大化資金使用效率為目的,追求無風險收益。在此背景下,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等成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普遍訴求。
受訪專家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熱情大減或與收益率波動有關。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融資渠道有所收緊、盈利壓力增大,可用于理財的資金規模也相應下降,公司需要將更多資金投入到主營業務上;另一方面,理財產品收益降低使得企業對投資理財的意愿下滑,部分理財產品“暴雷”也加劇了上市公司對投資安全性的擔憂。
從存款端來看,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多次調降,目前已降至低位。存款利率走低的同時,理財收益率波動也進一步加大。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下調了新發產品的業績基準。
此外,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表示,監管機構優化上市公司回購規則,著力提高股份回購便利度,上市公司通過回購股份優化市值管理的行為有所增加,可配置的閑散資金額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明明表示,未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需要注意以下問題:首先,確定流動性情況和產品期限,即這筆閑置資金最長可以放多久。同時,注意預期收益和風險的關系,包括最大回撤是否在可承受范圍內。此外,考慮到理財多為固收類產品,因此還需關注債市波動的方向和底層資產的信用風險。
展望未來,大多數機構對理財市場規模回升持樂觀態度。明明認為,理財市場規模上半年將會修復到28萬億元以上的水平,下半年有望站上30萬億元關口,但隨著債市收益率的整體下行,后續理財產品收益也會隨之走低。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