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降了嗎?近段時間,多家銀行密集下調旗下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后,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回落至3%以下。
在此情況下,不少銀行及理財子公司下調了理財產品的相關管理費率,同時發行了一批起購門檻低至1分的理財產品,希望通過降費、降投資門檻的方式留住投資者。
業績比較基準下調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了不少。”日前,市民周女士打開自己的手機銀行APP,發現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整體收益出現了下降,3月收益僅為800多元,而在1月、2月,其購買的理財產品的收益均在1000元以上。
投資者收益的變化,正是理財市場收益率下滑的體現。
4月18日,建信理財公告稱,擬調整建信理財龍鑫固收類18個月定開式產品第2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為3.0%至4.8%,調整后為2.0%至3.5%。
對于為何調整該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建信理財在公告中明確表示,自去年以來,央行下調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出現了明顯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基于當前市場環境變化,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
下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并非建信理財一家。華夏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都在近期下調了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如,“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1號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從3.15%下調至2.95%,“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esg理念理財產品01號”業績比較基準從4.30%下調到3.4%至3.7%;“民生理財貴竹固收增強一年定開12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從3.7%-5.3%下調到3.2%-5.0%。
事實上,業績比較基準走低趨勢從3月就已開始。根據普益標準數據,2024年3月,全市場共新發2587款理財產品,其中342款為開放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11%,環比下降0.16個百分點;2245款為封閉式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3.22%,環比下降0.09個百分點。而進入4月,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對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調降,正是市場行情的延續。
降費、降投資門檻留客
據了解,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只具備參考價值,不具備剛性兌付性質。而此次多家銀行系理財子公司調降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對未來產品收益的預期。
在此情況下,如何留住投資者?降費、降門檻是部分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措施之一。
4月23日,交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從4月25日起,對旗下“交銀理財穩享現金添利(惠享版)13號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給予階段性優惠,優惠截止日期為5月15日(含)。優惠期間,該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從原來的0.15%/年下調到0.10%/年。
4月18日,光大理財也發布多款理財產品費率優惠的公告。其中“陽光碧樂活52號”“陽光金天天盈”“陽光碧樂活58號”等多只產品費率進行下調,部分產品i份額和k份額銷售服務費分別由0.3%、0.26%降至0.05%、0.01%。
招銀理財也發布公告稱,“招睿金鼎(增益)封閉3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自4月17日起固定投資管理費率調整至0%。
在降費的同時,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的投資門檻也越來越低。日前,光大理財推出了一款固收類理財產品,該產品的起點金額及遞增金額均為1分錢,且免費認購與贖回,管理費率僅為0.10%/年。據了解,該理財子公司的部分產品起投金額為1元或100元。
有業內人士認為,降費率是競爭環境下的一種營銷策略,目的是增強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特別是3月以來,多款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紛紛跌破3%,適當的讓渡管理費,也可以讓投資者更容易拿到業績比較基準。
來源:臺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