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灌渠是百姓的生命線。眼下正值春耕備耕之際,也是農業用水的關鍵期,為確保春灌安全順利進行,神木市早行動、早部署,制定科學用水計劃及輪灌安排,合理調配水資源,讓“活水”潤良田,為保證今年糧食豐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的水利保障。
灌渠是糧食穩產保供的基礎。神木市境內現有各類中小型灌渠99處,實際灌溉面積20.145萬畝,其中5條國營渠道灌渠主要分布在窟野河、禿尾河兩岸,灌溉面積約4萬多畝,受益群眾達5萬多人。
“我們站共有3臺抽水泵,總裝機容量305千瓦,我們對泵站運行的相關設備進行全面檢修,提前做好蓄水、保水工作,目前檢修工作已全部完成。”神木市一云渠王家畔抽水站駐段工作人員郝小兵介紹。
今年3月開始,神木市灌溉渠道養護中心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地對全市國營渠道各處泵站進行檢修,適時更換提水設備,提升蓄水能力。
連日來,白振強和同事們每天都要走上兩萬多步巡渠。“在巡渠過程中每當遇到枯枝爛葉、飲料瓶等雜物沖積在閘口處,我們都會拿著隨身攜帶的耙子、鐵鍬撥開雜物、打撈上岸,確保水流暢通。”行水員白振強說,在放水期間他們疏渠堵漏,深入田間地頭,及時解決春灌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做到“用好水、服好務、澆好地”。
“我們村多年來農業灌溉全靠紅花渠供水,每年的供水都是按時保量供給,遇到水量不夠的時候,他們都是第一時間調整用水量,解決用水問題。”正在栽種臭柏樹苗的喬岔灘村村民高清云滿意地說,灌溉渠道養護中心每年都會組織人員維護紅花渠,確保輸水渠道暢通。
近年來,神木市水利局不斷加大基層水利設施投資建設力度,著力在維修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提高供水效率、維持良好用水秩序等方面下功夫、出實招,切實為灌區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辦好事。
紅花渠于1958年建成,渠長56公里,灌溉區域涉及佳縣、榆林市榆陽區、神木三地五個鄉鎮28個行政村,涉及灌溉面積12000多畝。紅花渠管理站站長郄利存介紹,目前,他們采用“人機”結合的方式,對渠道開展清淤工作,確保春灌工作順利進行。
春耕備耕,水利先行。當前,神木市水利局統籌部署水利工程蓄水灌溉,在確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科學指導水庫調度運行,充分利用有效降水,采取“蓄、引、提、調、節”等措施,搶抓有利時機,將點滴“地表水”“天然水”引入水庫和灌渠,同時堅持巡查值守,及時掌握天氣情況,積極做好春灌準備工作。
今年神木市提前實施渠道維修養護,投入資金220余萬元,挖掘機等機器10余臺,維修更換各類渠系附屬構筑物20臺,并對156公里干渠進行全面養護。“我們采取了單位‘專項清’與各村組責任段‘主動清’的清淤模式,通過清淤除障、疏浚河道、除草除雜、維修加固等措施,打通水源運輸‘最后一公里’。”神木市灌溉渠道養護中心副主任常鍵表示。
目前,全市春耕工作已全面展開,水利灌溉為農田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在科學的水資源管理和農民們的辛勤勞作下,神木大地將會呈現出一片片綠油油的田野,孕育出碩果累累的豐收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