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日本結束了負利率政策,但日元貶值的趨勢還沒有停止。
當地時間4月24日,紐約匯市1美元可兌換155.27日元,創下1990年以來日元匯率新低。22日和23日,1美元可分別兌換154.85日元、154.76日元,同樣處于歷史低位。
面對這一形勢,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23日表示:“對于過度的波動,將不排除任何選項,做出妥善應對。”日本媒體分析認為,鈴木俊一的表態意味著日本離再次干預匯市已經不遠了。
從2022年起,由于美聯儲大幅加息,而日本央行維持負利率政策,日元不斷貶值。2022年初,1美元大約還能兌換115日元,后來,日元匯率不斷跌破140、150關口,直到現在逼近160。
為了維持匯率穩定,日本政府曾3次出手干預,以賣出美元、買進日元的方式拉升日元匯率。但兩年多過去了,日本政府的方式被證明“治標不治本”。
輿論普遍認為,導致日元不斷貶值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和日元之間的利息差。
從2022年3月起,為應對高通脹,美聯儲連續十一次加息,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目前維持在5.25%至5.5%之間。在此期間,日本央行為實現2%的通脹目標,長時期堅持超寬松貨幣政策,直到今年3月才結束負利率政策,將政策利率從負0.1%提高到0至0.1%范圍內。美聯儲的加息政策導致美元升值,日元和其他國家的一些貨幣紛紛貶值。
在日元持續疲軟的情況下,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23日稱,如果日本通脹繼續逼近2%的目標,將會采取加息行動。
日本央行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日本去除生鮮食品后的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2.6%至106.8,連續第31個月同比上升。截至今年3月,日本通脹率已連續24個月達到或超過2%。
然而不少分析指出,日本當前的通脹主要是成本上升推動的,而不是如日本政府期待的那樣由消費強勁拉動的通脹。這種由進口物價上升推動的通脹能持續多久仍然難以預料,這導致日本央行目前在加息問題上保持謹慎。
實際上,日本政府期待物價上漲使企業利潤增加,推動企業增加工資,這樣民眾收入增長,消費能力提升,進而刺激需求,形成一種良性通脹循環。但現在的情況是,通脹導致一些企業進口成本上升,生產萎縮,民眾實際收入減少,消費能力下降。
日本厚生勞動省4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月日本人均實際工資同比下降1.8%,比此前發布的初步統計數據下調了0.5個百分點。這是日本人均實際工資連續第23個月出現負增長。
另有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占日本經濟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個人消費連續3個季度呈負增長。
在消費低迷的情況下,日本經濟愈發依賴出口,而日元貶值也有利于增強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但是,那些非外貿企業只能承受通脹和成本上升之苦。
有媒體分析指出,日本政府現在可以說處于兩難境地:如果放任日元繼續貶值,可能會加劇通脹,導致民眾生活壓力進一步增大;如果通過加息來提振日元,則會導致企業借貸成本上升,也會抑制消費,削弱出口產品競爭力,增加政府債務負擔。
或許正因如此,日本才會考慮采用政府干預手段。日本是美債第一大持有國,可以通過釋放美債來影響匯率,但基于日美兩國關系,日本在行動前往往會征求美國同意。美日韓三國財長近日發表聲明,同意就外匯市場發展展開密切合作,這被一些媒體解讀為美國已默許日本干預匯市。
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3月美國通脹率超出預期,美聯儲的報告顯示美國仍普遍存在通脹壓力,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降息的預期趨于悲觀,甚至有聲音認為美聯儲可能會重啟加息。這意味著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日元可能會持續承受貶值壓力。
(來源:工人日報)